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5 08:04

  本文关键词: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运用哲学与史学结合的方法,通过典型分析,展示明代儒佛融通的几种主要类型,尤其发掘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方以智的学术批判理念,揭示各种儒佛融通思想的源流及影响,突出明代儒佛交涉的核心问题。 本文认为,明代的佛“教”与佛“学”均非处于“衰落期”,就“教”而言,表现为佛教在民间的普及传播;就“学”而言,则以儒佛融通的理论形式表现出来。 本文的写作希望达到下面两个目的: 1、揭示佛学尤其是明代佛学如何在适应中国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彰显其“圆融“的品质,揭示儒学尤其是明代儒学如何在佛学思维的影响下重新建立起“融通”的义理。 在中国佛教史上,唐代是消化印度佛教以后建立中国化佛教的时代,宋代是儒学借助于中国化的佛教创立新儒学的时代,到了明代,佛教本身的义理似乎无大进展,但人们常以三教融合和宗教世俗化来指称明代的佛教,明代正是宗教神圣性与世俗性之间张力问题最为突出的时代,而此问题又突出表现为儒佛关系问题。明代儒佛关系问题所以显得格外醒目,也与明初朱元璋对佛教实施隔离和划界政策有关。 在唐代形成宗派佛教的过程中,出现了从观实相境向观理境的禅观侧重点的转移及从修禅观向说禅观的转化倾向,明代继承和发扬了这种倾向,从而提供了从言教角度融通儒佛的可能性。但将儒佛均纳入“第二义”的范围进行融通,又会导致神圣性丧失的危险。 2、梳理明代儒佛融通的思想,总结其类型 正像很多儒佛两界的学者所说的那样,儒佛亦不能混同,即使是在思考儒佛关系这样对双方都干系重大的问题,各自原初的立场也一定会使其表现为不同的类型,这是本文以类型的方法来研究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的客观根据。当然,类型学的研究往往是吃力不讨好且具有极大的风险的,要真正保证其科学性而非一己之杜撰,也很不容易,但是,类型学的方法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稳定的批评的文本。 明代儒佛融通思想大约表现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以儒学为本位的融通,一种是以佛学为本位的融通,还有一种是以所谓非儒非佛的形式表现出的融通立场。这三种类型分别以王阳明、匛益智旭和方以智为代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949
【目录】:
  • 目录3-6
  • 摘要6-7
  • Abstract7-8
  • 导言:学术史回顾及本文写作目的与架构8-35
  • 一、本文的问题意识与写作意图8-16
  • (一)问题意识8-14
  • 1、明代佛教、佛学是否"衰微"?9-10
  • 2、明代儒佛融通思想是否是佛学发展的一种新形态?10
  • 3、儒佛关系的本质是否是真俗关系?10-11
  • 4、佛教批判世间还能融通世间吗?11-14
  • (二)写作意图14-16
  • 二、学术史回顾16-32
  • (一)历史上儒佛融通诸说17-27
  • 1、功能说17-19
  • 2、判教说19-21
  • 3、同根说21-23
  • 4、不二说23-25
  • 5、批判说25-27
  • (二)关于明代儒佛融通问题的研究现状27-32
  • 三、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写作架构32-35
  •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32-33
  • (二)本文的写作架构33-35
  • 1、导论 回顾学术史及介绍本文主要观点33
  • 2、第一章 交待明代儒佛交涉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思想背景33
  • 3、第二章 以阳明心学为中心分析从儒学方面的融通33-34
  • 4、第三章 以智旭为中心分析从佛学方面的融通34
  • 5、第四章 以方以智为中心分析"批判式融通"34
  • 6、余论 "儒佛融通"问题的真—俗关系内涵34-35
  • 第一章 明代儒佛交涉的社会与思想背景35-63
  • 一、佛教世俗化状况与明初佛教政策35-48
  • (一)如何理解明代佛教的"衰微时期"35-40
  • 1、佛教的"衰微"?35-39
  • 2、佛学的"衰微"?39-40
  • (二)朱元璋的佛教政策及其影响40-48
  • 1、朱元璋的佛教观40-42
  • 2、朱元璋的佛教政策42-46
  • 3、朱元璋佛教政策的影响46-48
  • 二、儒释融通的新问题及新解答48-53
  • 三、从性到心:明代儒学与佛学思想的新趋势53-63
  • (一)明代佛学的新进展及其综合化倾向53-56
  • 1、从"佛性"到"心性"53-54
  • 2、从法华学与华严学不同角度的综合54-56
  • 3、禅净合流在明代的新意义56
  • (二)理学与心学:明代儒学的新变化56-61
  • 1、明代程朱理学的困境56-58
  • 2、明代对程朱理学的批评58-59
  • 3、心学的崛起59-61
  • (三)儒学与佛学之间的新综合61-63
  • 第二章 三教归儒:阳明心学的援佛入儒63-91
  • 一、作为理学批判的产物的心学及阳明的问题意识63-70
  • (一)心学的问题意识63-65
  • (二)理学的批判与心学的发生65-68
  • (三)生死与圣凡:阳明走进心学的契机68-70
  • 二、阳明心学、易学与佛学70-83
  • (一)所谓"阳明禅"71-73
  • (二)阳明心学与易学的沟通73-81
  • 1、阳明心学与易学的义理沟通73-75
  • 2、早期王阳明与易学75-76
  • 3、"龙场悟道"与易学76-78
  • 4、"悟道"后的王阳明与易学78-81
  • (三)易学与佛学:"心"的沟通81-83
  • 1、易学与佛学关系的历史81-82
  • 2、易学心性论:阳明心学与佛学融通的桥梁82-83
  • 三、王阳明援佛入儒的融通努力83-87
  • (一)王阳明援佛入儒的儒家本位83-86
  • (二)阳明心学援佛入儒的原因86-87
  • 四、关于王阳明融通儒佛的评价87-91
  • 第三章 三教归佛:匛益智旭的以佛解儒91-116
  • 一、智旭儒佛融通思想的来源91-97
  • (一)孔颜心学92-93
  • (二)埦宏的影响93-95
  • (三)天台的智慧95-97
  • 二、以佛解儒的实践97-109
  • (一)《周易禅解》与《四书匛益解》97-102
  • 1、《周易禅解》98-100
  • 2、《四书匛益解》及其它100-102
  • (二)智旭以佛解儒的分析102-109
  • 1、试图超越外在功能说与判教说104-105
  • 2、儒佛同根于心之论105-107
  • 3、契理与契机107-109
  • 三、从诸法的圆融到言教的融通109-116
  • (一)三种般若109-110
  • (二)从修止观到说止观110-111
  • (三)实相之宣说:从法相到教相111-116
  • 第四章 三教归全:方以智的批判式融通116-144
  • 一、方以智"集大成"析117-121
  • (一)"集大成"的内容117-118
  • (二)"集大成"的方法118-120
  • (三)"集大成"的实质120-121
  • 二、儒释道易的批判意识121-130
  • (一)佛学:从社会批判到学术批判121-128
  • 1、佛教对社会人生的批判性观照121-124
  • 2、佛教在融通真俗中彰显其社会批判立场124-127
  • 3、佛教之意识批判的社会批判意蕴127-128
  • (二)庄儒易学说中的批判精神128-130
  • 三、批判而融通:明代思想集大成者方以智130-144
  • (一)方以智出入儒佛的经历130-132
  • 1、方以智生长的三教融合的家学环境130-131
  • 2、方以智中年出家后的学术因缘131
  • 3、晚年的化境131-132
  • (二)《东西均》与方以智哲学的独特性132-140
  • 1、《东西均》简介132-133
  • 2、方以智哲学的独特性133-140
  • (三)"相夺互通":言教的融通140-144
  • 1、批判式融通的思想资源140-141
  • 2、批判式融通的价值分析141-142
  • 3、言教的融通与神圣性的丧失142-144
  • 余论144-157
  • 一、佛教的"世俗化"与"不离世间"论144-150
  • (一)"出世"与"世间"145-146
  • (二)中国佛教的"不离世间"论146-148
  • (三)中国佛教的"世俗化"148-150
  • 二、近代的佛学"复兴":内学院与人间佛教150-153
  • (一)内学院与儒佛关系150-151
  • (二)人间佛教与真俗关系151-153
  • 三、佛学为儒佛融通提供了方法论153-157
  • 参考文献157-166
  • 后记166-167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海燕;为霖道霈禅师禅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魏宏远;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彭战果;方以智儒、佛、道三教会通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李永亮;马一浮儒佛会通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慕飞;从匛益智旭《论语点睛》看其儒佛融通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开玮;本源一心,所异者嶀[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3 汪青;方以智晚年人生定位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4 钱静;许自昌文学创作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本文关键词: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31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931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1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