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得一与瑜伽—《道德经》和《薄伽梵歌》的人生论

发布时间:2017-05-25 12:02

  本文关键词:得一与瑜伽—《道德经》和《薄伽梵歌》的人生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道德经》所阐述的“大道”,是超验的绝对性实在,本身具有无限的完满性,,是万事万物存在和变化的依据,是人的行为和活动之准则,具备了终极实在的一般特征。《薄伽梵歌》中的“至高原人”或者“至高的梵”是超验的绝对性实在,不生不灭、永恒自在,具有无限的完满性。经验世界的万事万物由梵产生和支配,众生具有一个“自我”,因而可以同梵相连接。“至高原人”或者“至高的梵”是印度文化背景中界定的终极实在。 得一是《道德经》人生论的主旨。得一是对人道相合的诉求,是对人的存在和活动法则的最高设定,在相反之中看到相成,在万事万物的区别之中看到浑然一体,与人、地、天、道一步步地相协调,自然而然,无为无不为,最终使人的生命和生活趋于完善。《道德经》的理想人格论和无为说是以人道合一为向度的。 瑜伽为《薄伽梵歌》人生论的核心。《薄伽梵歌》的核心思想就是个我以主我为主宰,因为这个主我源自作为终极实在的梵,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借助这个主我与终极实在的梵相连接,这种连接被视作“瑜伽”,以此来应对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世间万象,以此来摆脱世间的痛苦和轮回,用最高的平静达到永恒的居所。后世的吠檀多哲学就这个主我和梵的关系,存在即一论、为二论和不一不二论的思想差别。《道德经》和《薄伽梵歌》都用哲理诗的形式对终极实在和人生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宇宙根本道理的角度来探讨人生问题。两部经典都是循着部分性的个体存在和整体性的终极实在相结合或相统一的路子来探讨人生问题的,因此两者表现出了很大的相似性,同时又在各自文化背景孕育下各具其特色。“得一”和“瑜伽”都关注个体存在者的行动与终极实在的契合且以超然等同的心去践行宇宙本体的法则。不同的是“得一”重视静守蓄养,在辨证之中寻求生存的智慧;“瑜伽”鼓励履行特定职责的行动,要求控制感官,摆脱行动成果的束缚,摆脱业报的染著,达到不轮回。这和中国道文化的贵生传统和印度文化的解脱追求是相关的。《道德经》的“得一”人生论和《薄伽梵歌》的“瑜伽”人生论本质上是要求人的存在要与整体存在相适应,人的活动应该尊重客观规律,由此奉献社会,实现圆满的人生,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解决了人的自由和必然性的问题。“得一”和“瑜伽”让有限的存在者回归到无限且终极的“道”和“梵”中去,在这种归宿感中找到人生种种实践的终极性价值和意义根据,化解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的对立,实现了一种终极关怀。
【关键词】:终极实在 得一 瑜伽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223;B98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前言7-9
  • 第一章 终极实在论 —《道德经》和《薄伽梵歌》人生论的背景9-16
  • 第一节 终极实在论9-10
  • 第二节 道是《道德经》中提出的终极实在10-12
  • 第三节 原人(梵)是《薄伽梵歌》中的终极实在12-16
  • 第二章 得一 —《道德经》人生论的主旨16-22
  • 第一节 得一是人道相合16-17
  • 第二节 得一与理想人格17-19
  • 第三节 得一与无为19-20
  • 第四节 得一与人身修炼20-22
  • 第三章 瑜伽 —《薄伽梵歌》人生论的核心22-29
  • 第一节 瑜伽是人梵相连22-23
  • 第二节 瑜伽与解脱23-25
  • 第三节 业瑜伽25-27
  • 第四节 瑜伽修炼功法27-29
  • 第四章 《道德经》和《薄伽梵歌》人生论的比较29-34
  • 第一节 《道德经》和《薄伽梵歌》人生论的基本思路29-31
  • 第二节 生存智慧与人的解脱31-32
  • 第三节 无为与业瑜伽32-34
  • 结论34-36
  • 参考文献36-37
  • 致谢37-38
  • 个人简历3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魏全凤;冯斗;;《易经》——审美之源——浅谈《易经》的审美特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4 孔令梅;;道教承负说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刁生虎;老庄直觉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6 商原李刚;自然主义政治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7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赵們;《道德经》与生态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9 张连伟,郭君铭;庄子“小大之辩”与逍遥之旨[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10 商原李刚;;“道治文化”说[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郑奕;;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若英;;信息公开——强制征地制度的第三维度[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余继平;;涪陵陈氏庄园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意蕴[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腊永红;鲁西龙;王振华;;《黄帝内经》与道家思想略论[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6 宋荣培;;东亚思想中有机整体主义的哲学意味(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7 仇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的繁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化差异和冲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8 陈德安;;道家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教育与现代科学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陈德安;米靖;;老子教育思想新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侯会明;;如何全面评价老子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8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9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梦洁;基于养生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sノ

本文编号:3936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936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1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