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妈祖民俗体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莆田妈祖民俗体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妈祖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绵延千年而历久弥新,对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湄洲祖庙祭祀大典与陕西黄帝陵祭典、山东曲阜祭孔大典并称为中华三大祭典。2009年9月“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首个信俗类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妈祖民俗体育是妈祖信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大力发扬妈祖的精神内核、延续传承民族文化、团结和凝聚全球华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加速,人们对妈祖民俗体育没有太多的认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保护和传承妈祖民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探寻特定环境下其形成、发展及传承,是认识和研究其的出发点,也是弘扬和发展妈祖民俗体育的动力。本文主要以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逻辑分析法,运用民俗学、体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探讨莆田妈祖民俗体育。对妈祖文化、民族体育进行理论阐述,着重对妈祖民俗文化的渊源、莆田地理环境、特点进行探析。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妈祖民俗体育,从而,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第一部分,简介妈祖的生平,历代王朝对其的褒封;妈祖文化的形成因素有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群众基础等;其在国内外的传播范围及传播的途径,其传播主要是因为海上交通、贸易和漕运的发达、人口的迁移和郑和下西洋等。第二部分,阐述了民俗体育的内涵,民俗体育主要受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和政策、宗教和文化传统、经济和生活方式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其物质文化元素、制度文化元素、精神文化元素,它们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彼此为前提,共同构成民俗体育的内涵;民俗体育主要起源于劳动实践、军事战争、宗教祭祀等、起源于娱乐活动;而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为民俗体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第三部分,列举了莆田妈祖民俗体育个案如摆棕轿、耍刀轿、车鼓、妈祖健身舞、妈祖健身功、妈祖健身操、舞龙、舞狮等。它们集传承文化、信仰、健身、表演于一体,在一些妈祖信俗活动中展示并推广,受到妈祖信众的喜爱。第四部分,阐述了其具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乡土性、创新性、变异性等显著特征。第五部分,阐述了“妈祖体育文化圈的概念”,其主要目的是打造一个以妈祖信俗为纽带的“体育圈”,促进海内外妈祖文化信仰地区的民间体育文化交流,繁荣与发展妈祖文化事业和体育产业,加快海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妈祖体育文化圈”的建设路径;构建“妈祖体育文化圈的意义”有利于弘扬妈祖文化精神、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最后,提出了加强相关理论研究、推进其创新、加强组织健设、加强人才培养、利用大众传媒对其进行广泛宣传、把其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打造妈祖民俗体育品牌等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民俗体育 妈祖 莆田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33
【目录】:
-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5-8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1 引言12-14
- 1.1 选题依据12-13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13-14
- 1.2.1 研究目的13
- 1.2.2 研究意义13-14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14
- 2.1 研究对象14
- 2.2 研究方法14
- 2.2.1 文献资料法14
- 2.2.2 田野调查法14
- 2.2.3 逻辑分析法14
- 3 文献综述14-17
- 3.1 关于妈祖的研究14-15
- 3.2 关于民俗体育的研究15-17
- 4 研究内容及结果17-39
- 4.1 妈祖文化的形成17-22
- 4.1.1 妈祖文化17-18
- 4.1.2 妈祖文化形成的因素18-19
- 4.1.3 妈祖文化的传播19-21
- 4.1.4 妈祖文化传播的途径21-22
- 4.2 民俗体育的基本内涵22-25
- 4.2.1 民俗体育文化结构22-24
- 4.2.2 民俗体育的起源24-25
- 4.2.3 宗教信仰与民俗体育的发展25
- 4.3 莆田妈祖民俗体育个案列举25-30
- 4.3.1 摆棕轿26
- 4.3.2 耍刀轿26
- 4.3.3 车鼓26-27
- 4.3.4 妈祖健身舞27
- 4.3.5 妈祖健身功27-29
- 4.3.6 妈祖操29
- 4.3.7 舞龙29-30
- 4.3.8 舞狮30
- 4.4 妈祖民俗体育特征30-32
- 4.4.1 民族性30
- 4.4.2 地域性30-31
- 4.4.3 传承性31
- 4.4.4 乡土性31
- 4.4.5 创新性31-32
- 4.4.6 变异性32
- 4.5“妈祖体育文化圈”的构建及其意义32-35
- 4.5.1“妈祖体育文化圈”的概念32-33
- 4.5.2“妈祖体育文化圈”构建路径33-34
- 4.5.3 构建“妈祖体育文化圈”的意义34-35
- 4.6 妈祖民俗体育可持续发展对策35-38
- 4.6.1 加强妈祖民俗体育理论研究35
- 4.6.2 推进妈祖民俗体育创新35-36
- 4.6.3 加强妈祖民俗体育组织建设36
- 4.6.4 加强妈祖民俗体育人才培养36
- 4.6.5 利用大众传媒对妈祖民俗体育广泛宣传36-37
- 4.6.6 把妈祖民俗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37
- 4.6.7 打造妈祖民俗体育文化品牌37-38
- 4.7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1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41-42
- 致谢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蓉;;我国民俗体育的特征及其传承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2 郭晓峰;试论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J];辽宁体育科技;1997年06期
3 刘欣;;天津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大家;2010年24期
4 邹利江;;湘赣边区民俗体育状况研究[J];农业考古;2010年03期
5 刘欣;;天津民俗体育的文化考察[J];寻根;2011年03期
6 袁建伟;马艳;张龙;;以传统节日为突破口的农村民俗体育发展研究[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7 严雪;;北宋时期的民俗体育活动研究[J];兰台世界;2012年27期
8 刘欣;;天津妈祖民俗体育文化探析[J];文化学刊;2013年01期
9 李红英;艾庆生;杨红婴;;传统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以北宋时期民俗体育活动为中心[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10 王保华;;阳光体育背景下河南省农村中学民俗体育对策研究[J];大家;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国栋;;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杜学工;;民俗体育与妇女体育文化自觉[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3 王若光;;天人合一:中国民俗体育之精意[A];第四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李远;;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5 于海娟;;从风筝节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俗体育的现代流变——以潍坊为例[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6 王铁新;;民俗体育文化特性诠释[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7 樊永强;;试论民俗体育发展对农村居民全民健身推动作用——以陕西省长武县民俗体育个案为例[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记者 刘景辉;研讨妈祖民俗体育项目[N];湄洲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李思宇;民俗体育如何与产业联姻?[N];延边日报(汉);2011年
3 本报记者 李磊;北京胡同游要添民俗体育[N];中国体育报;2002年
4 本报见习记者 林文君;民俗体育旅游的市场涅i弥穂N];贵州民族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卢苇;民俗体育扮靓京城百姓生活[N];中国体育报;2014年
6 孙晋海;对民俗体育的价值性思考[N];工人日报;2014年
7 张英敏;精彩上演[N];中国体育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若艺;民俗体育在城市中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肖艳光;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俗体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于丛丛;沈阳市区民俗体育项目的分类及推广价值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蒋作文;湘西民俗体育渊源、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铁新;晋南地区民俗体育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与文化学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何斌;中葡民俗体育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曾阿红;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与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程超民;社会变迁视域下我国农村民俗体育的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淼;江苏省民俗体育发展现状、问题和态势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10 刘杨洋;“鄂西圈”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长江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莆田妈祖民俗体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4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9494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