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如来藏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6 15:01
本文关键词:《楞伽经》如来藏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主要任务是阐释《楞伽经》之如来藏思想,分析《楞伽经》之思想特色,并试图以这部经为个案,说明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的一般关系。 本文对《楞伽经》如来藏思想的阐释是从“楞伽四门”的角度进行的。“楞伽四门”即是通常所说之“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此四组概念概括了《楞伽经》的全部内容,如果依照《楞伽经》本身的说法,此四组概念甚至概括了整个大乘佛法的内容——对经文意义的分析表明,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内容上,这四组概念的每一组都是完整的,都能完全地概括《楞伽经》的内容,但这四组概念对同一个内容的论述角度是有所不同的。 如果不考虑论述角度的差别,这四组概念所说明的共同内容即是《楞伽经》之如来藏思想。其具体内容可简述如下: 众生皆有一个清净本心,此清净本心无无明,不可言说,非有非无,在众生身中常住不变。此为众生本有之空如来藏。此空如来藏有本具之四智妙功能及清净种子,但被无明所覆之后,其四智之妙功能及表现为八识之功能,本有清净种子则衍生八识之种子。八识功能与识种子在遇到外缘境界时相互作用,生起种种名、相(实际上是本心之妙功能与清净种子面对外尘时,先相互作用现出本真相,众生依此本真相而起妄相,但众生无法了知这一过程,只是在妄相之世界中),即有众生所觉知之境界,众生在此境界中执此名、相等为实有,不知自心所现,体性如幻,故起“我执”与“法执”。如果众生能依诸佛菩萨之教导,则有“正智”,依此“正智”修行则可破除无明,消除对妄相之执着,破除我执与法执,证得“人无我”与“法无我”,即证得“如如”或“圆成实性”。此“如如”或“圆成实性”之证得亦是破除八识之无明的过程,此过程通常称为“转依”,“转依”之所得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为回复本心,即破除无明,重现四智之妙功能及本有之清净种子;二为转识成智,由清净种子所衍生之识种子,一旦产生即不再消失断灭,只能通过修性消除此识种子之无明,将此染污之识种子转成清净之智种子。在转依所得之两方面内容中,所回复之本心即是前面所提到之空如来藏,转识种子所得之智种子却非众生所本有,属修行所得,此部分内容称为不空如来藏。《楞伽经》所说果位之“如来藏心”当包括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而言之。此果位之如来藏有种种妙用,可依众生之需要幻化种种妙法度生,此依众生之需要而化现之种种妙相即是缘起自性(净分)或称如如之“正智”之用。此种种妙相对其它众生而言,犹如外尘(由另一本心所起故),众生之本心与此外尘相对时现出本真相,但因无明之关系,众生之藏识种子随之现起,此为缘起自性之染分或众生之正智,众生依此正智修行亦可证得菩提。 如通常所知道的,这里提到的四组概念亦是唯识学之重要内容,因此,四门与如来藏思想的内在关联体现了唯识思想与如来藏思想的内在关联。分析表明,唯识思想与如来藏思想似不应看作两个独立的思想,而更像是一种思想在面对不同问题时的不同表现形态。 文章最后简要比较《楞伽经》、《金刚经》与《坛经》的如来藏思想,说明禅宗对《楞伽经》如来藏思想的继承情况。
【关键词】:楞伽经 如来藏 唯识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948
【目录】:
- 内容提要2-4
- Abstract4-9
- 导言9-25
- 一、本论文试图解决的基本问题9-10
- 二、关于本文内容的说明10-12
- 三、本论文相关问题之背景及研究状况12-22
- 1、关于如来藏思想的问题背景及研究状况13-19
- 2、关于《楞伽经》的研究19-22
- 四、对本文所涉及的主要典籍的说明22-25
- 第一章 如来藏的基本含义25-46
- 第一节 如来藏义的简单说明25-33
- 1、如来藏义的多种表述25-27
- 2、如来藏思想的基本内核27-33
- 第二节 如来藏与空性的关系33-44
- 1、“空”义略述33-34
- 2、作为清净本体之“空”34-37
- 3、对“空性”的表述37-40
- 4、空性与缘起之关系40-44
- 5、结语44
- 本章结语44-46
- 第二章 如来藏“无我”义46-66
- 第一节 如来藏本自“无我”46-57
- 1、如来藏与外道“我”的基本区别46-50
- 2、如来藏“无我”的具体含义50-55
- 3、对“无我”的两种错误认识55-57
- 第二节 关于如来藏“无我”的修行57-65
- 1、“人无我”(人空)57-61
- 2、“法无我”(法空)61-62
- 3、“毕竟无我”(空空)62-65
- 本章结语65-66
- 第三章 如来藏与八识(上)66-101
- 第一节 如来藏与八识的区别66-72
- 1、智与识的区分66-67
- 2、回复本心之修行67-72
- 第二节 本有如来藏与八识的关系72-100
- 1、对八识的分析72-89
- 2、识之本体89-96
- 3、对本有如来藏的进一步说明96-98
- 4、本有如来藏与八识关系之进一步说明98-100
- 本章结语100-101
- 第四章 如来藏与八识(下)101-120
- 第一节 转依的基本含义101-109
- 1、《楞伽经》对转依的说明101-105
- 2、“转依”之内容105-109
- 第二节 转依之过程109-114
- 1、对转依过程之说明109-110
- 2、《楞伽经》与《成唯识论》对转依过程论述之差别110-114
- 第三节 如来藏义的进一步说明114-118
- 1、《楞伽经》之“如来藏心”114-116
- 2、其它经论中如来藏义略述116-118
- 本章结语118-120
- 第五章 三自性与五法120-145
- 第一节 三自性120-133
- 1、成自性121-123
- 2、缘起自性123-132
- 3、妄想自性132-133
- 4、三自性内容小结133
- 第二节 五法及其与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之关系133-144
- 1、五法133-138
- 2、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之关系138-141
- 3、楞伽四门之地位141-144
- 本章结语144-145
- 第六章 略述《楞伽经》、《金刚经》及《坛经》如来藏思想之异同145-175
- 第一节 作为清净本体之如来藏145-161
- 1、《楞伽经》中清净本体之如来藏义概述146
- 2、《金刚经》对清净本体之论述146-153
- 3、《坛经》对清净本体之论述153-160
- 4、小结《楞伽经》、《金刚经》、《坛经》论述清净本体之异同160-161
- 第二节 如来藏之杂染状态161-166
- 1、概述《楞伽经》对如来藏杂染状态之说明161-162
- 2、《金刚经》对如来藏杂染状态之说明162-163
- 3、《坛经》对如来藏杂染状态之说明163-165
- 4、三部经关于如来藏杂染状态之说明的简单比较165-166
- 第三节 转依所得之如来藏166-173
- 1、《楞伽经》对果位之如来藏的说明概述167
- 2、《金刚经》对修行之果的说明167-169
- 3、《坛经》对修行之果的说明169-172
- 4、三部经中所说修行所得之果的简单比较172-173
- 本章结语173-175
- 结语175-178
- 参考文献178-183
- 后记183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静;楞伽四门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雒少锋;《楞伽经》如来藏藏识探析[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楞伽经》如来藏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71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9716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