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理经》论辩学说的内在特征
发布时间:2017-05-29 05:04
本文关键词:《正理经》论辩学说的内在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早在《正理经》之前,《遮罗迦本集·论议道轨》就提出了关于论辩的两种形式:论诤和论诘,前者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论议”这一新的论辩形式。本文在对这两种文本的比较研究下,深入《正理经》论议、论诤、坏义三个概念内部,着重考察了它们的形成过程。此过程揭示出《正理经》论辩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获取知识、探究真理与论争求胜、非难攻诘这两种因素之间潜在的冲突或张力。这种张力在《正理经》的“论议”概念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其一方面保留了《遮罗迦本集》的论议概念,另一方面却要求凭籍正确的认识方式以探求真理。实际上,《正理经》的论议概念与《遮罗迦本集》中的论议概念,都起源于同一个原型概念——论战。《正理经》定义“论议”概念的做法便是,将论战概念作为模型而随之添加新的属性,以便将之改造成为正理之法下探究真理的友好型论辩概念。然而,所增加的这些属性却并没有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因而《正理经》作者想把论诤和论议对立起来的做法也没有成功。而且,原先从《遮罗迦本集》的论诤和论诘概念转递下来的两个概念,即作为论辩技巧的论诤和坏义,在正理概念的影响下,都发展为维护真理的工具。事实上,《正理经》这三个概念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这一关系带来的经文前后、概念内部的某些含混和矛盾,与正理派所提出的作为方法和工具的正理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这一时期的论争的论辩、论议的论辩及逻辑推论三者都以不同的形式包含在《正理经》之中,使得它作为过渡时期的著作在整体上显得并不统一。本文后面对《正理经》论诤中倒难概念两个维度的探讨,也说明了这一状况。
【关键词】:论辩学说 论议 论挣 坏义 正理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引言7-10
- 第一章 早期论辩学说与正理10-13
- 一、正理一词的早期用法与论辩学说的演变10-11
- 二、正理派正理的内涵与意义11-13
- 第二章 《正理经》论辩学说的内容与特点13-18
- 一、早期论辩学说的来源与《正理经》的编纂特点13-14
- 二、《正理经》十六句义中的论辩学说14-16
- 三、《遮罗迦本集》与《正理经》论辩学说的系统比较16-18
- 第三章 《正理经》论辩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在特征18-30
- 一、论辩概念的两个维度:论辩形式与论辩类型18-22
- (一) 相关术语的说明18
- (二) 论辩形式及其划分问题18-20
- (三) 关于论辩技艺的讨论和两种论辩类型的区分20-22
- 二、《正理经》论议概念中的两条相互冲突的线索22-25
- (一) 从论辩类型和功用上看作为友好求知型论辩的论议22-23
- (二) 概念内部所折射出的作为论辩技艺的论议23-25
- 三、《正理经》论诤概念与坏义概念的形成25-30
- (一) 论诤概念中的表面矛盾25-27
- (二) 坏义的两种形成方式27-28
- (三) 晚期正理派提出的四种论辩形式28-30
- 第四章 上述问题在"倒难"上的表现30-37
- 一、倒难的两重性30-35
- (一) 从倒难的发展看其两重性30-32
- (二) 《正理经》倒难定义的困境32-35
- 二、作为论诤的倒难与作为过失的倒难35-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0
- 后记40-41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梅良勇;张贤华;;吕p《因明纲要》研究[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敏涛;《正理经》论辩学说的内在特征[D];复旦大学;2011年
2 姜岩延;试论因明的论式[D];燕山大学;2012年
3 蒋金金;七因明思想探微[D];燕山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正理经》论辩学说的内在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4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04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