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通寺研究:传承、演变与影响
发布时间:2017-06-04 15:05
本文关键词:宝通寺研究:传承、演变与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宝通禅寺是武汉市现存的最大的皇家寺院,是武汉市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武汉市的宗教、社会、文化、教育等多个层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探究宝通寺兴衰成败的过程及缘由,分析宝通寺得以持续发展一千五百多年的原因,以及宝通寺对武汉市佛教文化甚至城市文化的发展所起的重要影响,探讨宝通禅寺与武汉城市社会因素的客观关系,深刻认识宝通寺兴衰成败的各种因素。 本文绪论中从宏观的角度整理了与宝通寺相关一系列现有研究成果,陈述了本文研究写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理论和尚存有待解决的问题。第一章分析了促成宝通寺从刘宋时期建成至今一千五百年多年历史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为后续文章的论述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按时间发展的顺序,系统的梳理了宝通禅寺的千年发展脉络,将宝通禅寺的发展史分割成古代、近代和当代三段,详细地介绍宝通寺从刘宋时期到当代的兴衰沉浮历程,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笔者通过翻阅对比各种史实材料,探讨《宝通寺志》关于南宋随州大洪山幽济禅院迁徙至武昌东山寺这段历史记载中的真假虚实,并根据史料对比结果,,提出可行性推断,对有误的宝通寺历史记载做出了矫正。第三章,系统的研究了影响宝通禅寺兴衰成败的内外因素,试图从外至内全面地挖掘出影响宝通寺一千五百多年发展史中几度兴盛几度消沉的各种因素,笔者将这些因素归为内外两大类,覆盖经济、政治、文化、信众、流派、教义和高僧大德等几个范畴;在分析这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笔者着重研究了宝通寺佛教流派的演变史对宝通寺发展的影响,并展现了宝通寺多宗汇集,并驾齐驱的特殊教派背景,确定了宝通寺在湖北佛教界的独特地位;另外运用一个小节的篇幅呈现了近代两位高僧——太虚大师和持松法师,与宝通寺乃至整个武汉佛教界的关系,突出表述了太虚大师和持松法师在宝通寺近代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最后,总结出影响都市佛教寺院以及其所代表的佛教文化产生、发展、衰亡、兴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宝通寺在武汉市城市文化和佛教文化中的特殊价值,呼吁重视宝通寺历史文化价值,合理开发利用,走都市佛教寺院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宝通寺 传承 演变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47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论9-14
- 第一节 选题缘由9
- 第二节 研究意义9-10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文献基础10-14
- 1. 相关的佛教史研究10-12
- 2. 宝通寺相关研究12-14
- 第一章 宝通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14-18
- 第一节 宝通寺所处的自然环境14-15
- 第二节 影响宝通寺发展的人文环境因素15-18
- 第二章 宝通寺的历史演变18-31
- 第一节 千年古寺的兴废沉浮18-26
- 1. 东汉至南宋的历史18-23
- 2. 元朝至明清时期历史23
- 3. 有关宝通塔的历史23-24
- 4. 宝通寺现存碑文中的历史24-26
- 第二节 近代宝通寺的寺运隆替26-29
- 第三节 当代宝通寺的曲折发展29-31
- 第三章 宝通寺的兴衰原因探讨31-48
- 第一节 影响宝通寺变迁的外部因素31-39
- 1. 经济政治因素31-36
- 2. 文化因素36-37
- 3. 信众的信仰偏好37-39
- 第二节 影响宝通寺变迁的内部因素39-48
- 1. 流派的更替因素39-42
- 2. 高僧大德的感导与教义的发展演变42-48
- 第四章 宝通寺的历史文化价值48-54
- 第一节 宝通寺是湖北佛教文化的历史缩影48-50
- 1. 中国社会的诸因素左右了宝通寺的兴衰48-49
- 2. 在世俗与神圣的抉择中完成自身的蜕变49-50
- 第二节 宝通寺的宗教文化价值50-54
- 1. 湖北佛教发展中不可低估的影响因素50-51
- 2. 宝通寺的文物、旅游价值51-52
- 3. 当代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价值52-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61
- 致谢61-62
- 附录 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向平;;社会化,还是世俗化?——中国当代佛教发展的社会学审视[J];学术月刊;2007年07期
本文关键词:宝通寺研究:传承、演变与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13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21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