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本土化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4 20:00

  本文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本土化过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土化是基督教进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融入少数民族社会的重要路径。自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社会的各种力量进行互动,开始了其本土化进程。通过对基督教本土化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发展历史,了解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社会的互构关系。此外,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够丰富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的内容。本文以武定洒普山苗族社区的基督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传播发展历史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归纳总结基督教本土化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论文共有几个部分。导言主要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理论空间、学术构想与思路、主要研究内容、难点与创新点及其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内容是基督教传入前洒普山的社会情况、基督教的传入发展过程、基督教对洒普山苗族社区的影响。第二章将基督教的传播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停滞阶段、转型阶段,分别归纳总结了各阶段的本土化表现。第三章论述了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洒普山的社会需要、社会大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及基督教的传教策略等。第四章分阶段介绍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的存在问题,重点是基础阶段和转型阶段。第五章针对转型阶段中的存在问题,分别就政府层面、基督教层面、群众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结语部分主要对论文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 论文认为基督教与洒普山苗族社会是互构的,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变化,共同推进了基督教的本土化进程。在新的社会时期,我们应该将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还原为单纯的民族-宗教关系,积极引导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关键词】:基督教 本土化 少数民族地区 社区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7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导言12-27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4
  • (一) 课题来源12
  • (二) 研究背景12-13
  • (三) 、研究意义13-14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14-15
  • (一) 本土化14
  • (二) 中国化14-15
  • 三、 文献综述与理论空间15-22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15-20
  • (二) 所有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20
  • (三) 所用理论20-22
  • 五、 学术构想与思路、主要研究内容、难点与创新点22-24
  • (一) 学术构想与思路22
  • (二) 主要研究内容22-23
  • (三) 难点与创新点23-24
  • 六、 采取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4-27
  • 第一章 基督教在洒普山的传播与影响27-45
  • 一、 基督教传入前的洒普山苗族社会27-32
  • (一) 洒普山苗族社区简介27-28
  • (二) 苗族迁居洒普山小村28
  • (三) 政治经济情况28-30
  • (四) 文化教育情况30-31
  • (五) 医疗卫生状况31-32
  • (六) 宗教信仰情况32
  • 二、 基督教的传入过程32-34
  • (一) 基督教的传教动机32-34
  • (二) 基督教的传入34
  • 三、 基督教的发展34-42
  • (一) 基督教的发展情况34-39
  • (二) 基督教对洒普山社区的影响39-42
  • 四、 基督教的停滞阶段42
  • 五、 基督教的恢复与再发展阶段42-45
  • 第二章 基督教在洒普山的本土化表现45-56
  • 一、 基础阶段(1906-1949)45-52
  • (一) 发展本土信徒46-49
  • (二) 构建本土传教网络49-50
  • (三) 教会自立50-51
  • (四) 互动过程分析51-52
  • 二、 停滞阶段(1949-1978)52-53
  • 三、 转型阶段(1978-2014)53-56
  • (一) 信徒结构的转型53
  • (二) 管理方式的转型53-54
  • (三) 教义理解方式的转型54
  • (四) 信徒数量向信徒质量的转型54
  • (五) 家庭教会的转型54-55
  • (六) 教会的分裂55-56
  • 第三章 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56-68
  • 一、 苗族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需要56-57
  • 二、 自觉意识57-61
  • (一) 文化自觉57-59
  • (二) 民族自觉59-60
  • (三) 信仰自觉60-61
  • 三、 洒普山社会经济发展与基督教本土化61-62
  • (一) 经济发展61
  • (二) 文化发展61-62
  • 四、 国内政治力量与基督教本土化62-66
  • (一) 政府对基督教的态度62-63
  • (二) 政府对社会事业的态度63-64
  • (三) 政府对基督教的引导与管理64-65
  • (四) 基督教传教策略的转向65-66
  • 五、 国际因素的影响66-68
  • (一) 他国势力66-67
  • (二) 国际基督教因素67-68
  • 第四章 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68-81
  • 一、 基础阶段(1906-1949)68-72
  • (一) 无视民族文化68-69
  • (二) 滥用权力69-70
  • (三) 破坏民族团结70
  • (四) 宗教认同大于国家认同70-71
  • (五) 自身的局限性71
  • (六) 本土信徒的低宗教素质71-72
  • 二、 停滞阶段(1949-1978)72
  • 三、 转型阶段(1978-2014)72-81
  • (一) 信徒数量的减少73-74
  • (二) 教牧人员的短缺74-76
  • (三) 基督教的去本土化趋势76-77
  • (四) 教会内部的分裂77-78
  • (五) 基要主义的影响78-79
  • (六) 神道与人道之争79-81
  •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81-89
  • 一、 政府层面81-83
  • (一) 对基督教的再认识81-82
  • (二) 提升宗教管理办法82-83
  • 二、 基督教层面83-87
  • (一) 基督教与政府的关系83-84
  • (二) 基督教与社区经济发展84
  • (三) 基督教教义与本土文化的关系84-85
  • (四) 信徒与非信徒的关系85-86
  • (五) 本地教会与其他教会的关系86-87
  • (六) 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关系87
  • 三、 群众层面87-89
  • 结语89-91
  • 参考文献91-96
  • 附录96-10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丹枫;近代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影响[J];保山师专学报;2003年06期

2 莫法有;基督教的中国化:历史和现实[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周冬霞;;论布迪厄理论的三个概念工具——对实践、惯习、场域概念的解析[J];改革与开放;2010年02期

4 郑杭生;社会转型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探索的梳理和回顾之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朱普选;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地理基础[J];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02期

6 朱卫;略论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聚散离合——以佛教和基督教入华为例[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7 张志刚;;“基督教中国化”三思[J];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05期

8 林春雨;基督教本土化进程及方式——以汕头市盐灶乡为个案[J];汕头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9 罗映光;对佛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及其本土化的思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安希孟;;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03期


  本文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本土化过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19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219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5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