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山佛教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7-06-05 10:17
本文关键词:四大名山佛教文化及其现代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海天佛国”浙江普陀山,“清凉世界”山西五台山,“西南佛国”四川峨眉山,“莲花佛国”安徽九华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这四座佛教名山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本论文依据大量有关资料和作者在四大名山的实地考察,主要研究了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分别被尊为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应化圣地的缘由;四大名山佛教文化发展历程,历史上的高僧及主要修行法门,帝王及信众的护持;四大名山佛教寺塔建筑、诗书联额、雕塑、绘画、法器、音乐、武术、三教关系;四大名山具有浓厚佛教特色的地方风物等。 四大名山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具有许多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探讨研究了四大名山佛教文学所体现的佛教慈悲利他思想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启示;四大名山佛教文化旅游对现代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启示;四大名山历史上的高僧在现代佛教界作为楷模典范的意义;四大名山佛教文化在现代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意义等。
【关键词】:普陀山 五台山 峨眉山 九华山 四大名山 佛教文化 观音菩萨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地藏菩萨 现代意义 文学 旅游 高僧 中外文化交流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B949
【目录】:
- 前言6-7
- 第一章 普陀山佛教文化7-24
- 第一节 海天佛国 观音道场7-9
- 第二节 源远流长 佛法隆盛9-12
- 第三节 行解相应 净土为归12-15
- 第四节 帝王敕赐 十方来朝15-17
- 第五节 寺塔建筑 典雅精巧17-20
- 第六节 诗书联额 佛蕴深远20-22
- 第七节 物华天宝 人间福地22-24
- 第二章 五台山佛教文化24-59
- 第一节 清凉世界 文殊道场24-28
- 第二节 源远流长 佛法隆盛28-37
- 第三节 崇奉华严 诸宗竞秀37-43
- 第四节 帝王敕赐 十方来朝43-46
- 第五节 寺塔建筑 庄严典雅46-52
- 第六节 清音梵呗 古今传唱52-54
- 第七节 诗书联额 佛蕴深远54-56
- 第八节 灵山圣地 风光独秀56-59
- 第三章 峨眉山佛教文化59-86
- 第一节 西南佛国 普贤道场59-62
- 第二节 源远流长 佛法隆盛62-64
- 第三节 崇奉华严 禅净双修64-67
- 第四节 帝王敕赐 十方来朝67-68
- 第五节 寺塔建筑 古朴典雅68-72
- 第六节 诗书联额 佛蕴深远72-75
- 第七节 武术梵呗 异彩纷呈75-79
- 第八节 洞天福地 佛道共存79-82
- 第九节 钟灵毓秀 冠甲天下82-86
- 第四章 九华山佛教文化86-106
- 第一节 莲花佛国 地藏道场86-88
- 第二节 源远流长 佛法隆盛88-91
- 第三节 帝王敕赐 十方来朝91-93
- 第四节 寺塔建筑 庄严古朴93-94
- 第五节 诗书联额 佛蕴深远94-96
- 第六节 仙城佛国 三教共存96-104
- 第七节 天地钟灵 人间佛地104-106
- 第五章 四大名山佛教文化的现代意义106-127
- 第一节 四大名山佛教文学所体现的佛教慈悲利他思想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启示106-116
- 第二节 四大名山佛教文化旅游对现代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启示116-122
- 第三节 四大名山历史上的高僧在现代佛教界仍堪称为佛教信众尊崇学习的楷模典范122-124
- 第四节 四大名山佛教文化在现代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意义124-127
- 结语127-130
- 主要参考书目130-13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卫华;;对佛教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思考[J];法音;2012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宏涛;古代域外普贤信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贾海建;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郑涛;唐宋四川佛教地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柴丹丹;豫中地区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四大名山佛教文化及其现代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3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23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