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道教内丹学中的顺逆理论阐释

发布时间:2017-06-17 08:42

  本文关键词:道教内丹学中的顺逆理论阐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内丹学是道教哲学的核心思想,其中包含着道教的宇宙观、人体观、生命观等思想,也是道教中对于人类自身能力的超越性追求。内丹学是一套非常完备的人类身心转化提升理论,是道教中追求人与宇宙之真谛的路径与方法,但具体方法历来都是师徒间的口耳相授,见诸文字者亦是隐语重重令人费解。近来道教内丹学的研究中对于顺逆思想的研究性论文比较少,且细致性欠佳,因而笔者选择了其中具有宏观层次的顺逆理论来进行阐述,本文从顺逆观在内丹修炼中的理论方面和内在的性命修炼角度进行阐释,分析了内丹学顺逆观的理论渊源、理论方法和追求目标,并对其具体方法的理论根据也进行了大致的阐释。 内丹学修炼的目的就是要超越人类的局限,跳出自然界的规律达到与先天大道相合而表现为长生不死,这是一种对宇宙真谛至高的追求而不是一种贪念,真正的修道之士为的是对大道的追求,而了脱烦恼,体悟大道,长生不死及超人的能力只不过是仙道成就的附属。 本文认为内丹学中所提到的“顺”的含义有两种:一是顺世俗之欲,不懂得效法自然之道,随欲逐流,乃至堕落,这是常人所具有的或者潜在的特点;二是顺应自然大道,按世间规律办事,来达到一种高层次的修养,这是一种对大道的随顺和世间法的体悟,能达到此的已经属于贤德之列。 内丹学中的逆修观念就是在顺应自然、体悟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于世间规律的进一步提升和超越,进而以此来达到“我命在我不由天”的目的。内丹学是心性与肉体生命的共同提升之学,只有完全克服人类的局限和人类自身与道相比中的不足之处,才能达到先天本源的境界,这就是逆向修为在性命修炼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人的欲望永远都不会满足,这是人的习性,不知反省不知克制自己欲望的人往往就会随欲望的推引而离人道越来越远,如果追求长生不死之人顺从或安于人类共有的习性,那仍然无法脱离人类自身的规律,只能停留在凡人的境界之中。 道教内丹学中的性命转化是其修炼理论中的重中之重,是有着具体的方法步骤的,通过老师的口耳相授,修炼者潜心体悟步步修习,加上修炼者自身的资质与刻苦修炼才能转化人体气质,超越人类局限,接近甚至达到神仙境界。而心性的逆返是达到与大道相合的重要环节,同时是道教中神仙施行种种超能力的基础。超越人的自身规律,逆其欲望而行,只是克制欲望还是不够的,只有消除化解所有欲望,内心真正超脱,再加上生理上的逆向功夫,才能彻底解脱自然的束缚而成仙了道。
【关键词】:内丹学 顺逆 性命 超越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58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1
  • 一、顺逆与凡仙11-15
  • (一) “顺则凡”11-13
  • (二) “逆则仙”13-15
  • 二、顺逆与道性15-21
  • (一) 道的两层境界16-17
  • (二) 顺与天地之道17-19
  • (三) 逆与先天之道19-21
  • 三、顺逆与宇宙21-26
  • (一) 宇宙间顺的演化21-24
  • (二) 逆与阴阳二气的作用24-26
  • 四、顺逆与性命26-39
  • (一) 性命的生成26-29
  • (二) 心性的逆反理论29-36
  • 1、儒释两家心性逆反理论的影响30-33
  • 2、心性的逆返及其作用33-36
  • (三) 命功的返还功夫36-39
  • 结论39-40
  • 致谢40-41
  • 参考文献41-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敏;;试论李昌仁的道教炼养思想[J];中国道教;2011年04期

2 宋晶;杨铭硕;;《抱朴子外篇·嘉遁》的道教思想[J];中国道教;2011年03期

3 罗明月;;吴筠道教诗歌探析[J];名作欣赏;2011年22期

4 戈国龙;;性命双修语境下的“有为”与“无为”[J];齐鲁文化研究;2010年00期

5 宋丽莎;;从《抱朴子》看葛洪的“以玄代道”思想[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6 丁培仁;杨璐;;苏州玉坛扶乩中的西方净土信仰[J];学术论坛;2011年07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孚琛;;道教内丹学的西传和科学解释[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2 陈娟英;;道教文化与玉皇信仰[A];闽台玉皇文化研究[C];1996年

3 傅凤英;;浅论《性命圭旨》的作者和成书年代[A];宗教与民族(第叁辑)[C];2004年

4 李安纲;;美猴王为何西游?[A];第二届全国《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马恒玮;刘晓红;;试论三清山区十二绝景[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叶涛;;玉皇大帝信仰的塑成及影响[A];闽台玉皇文化研究[C];1996年

7 夏毅辉;;论中国文化内在发生、发展的地域因素——从“六朝”地理概念切入的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思孟;;化生说-从生物学学说到哲学和道教学说[A];全国第四届生物学哲学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学术研讨论文集[C];2005年

9 胡淳艳;;民国石印本《西游真诠》的变异——《西游记》版本中的一个案例分析[A];2005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暨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专辑[C];2005年

10 黄杰;;中国古代教门及其影响[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锐;群贤毕至探真谛 少长咸集罗浮山[N];南方日报;2010年

2 吴健礼;漫话古代巫术道教与苯教文化的对比和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3 吴健礼;漫话古代藏汉医药文化的联系(二)[N];西藏日报;2006年

4 撰文 本报记者 李长虹 见习记者 凤飞伟 通讯员 邓东方 林宝齐 黄观礼 邬榕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N];南方日报;2004年

5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丁烈;神话破灭后的是与非[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6 许卫 沈向阳;茅山,不在山高在道高[N];常州日报;2010年

7 严其林;葛洪在民间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05年

8 王建堂;洞天福地抱犊山[N];山西日报;2006年

9 张武忠;名山胜景话都峤[N];广西日报;2001年

10 武江涛 滕庆海 艾培;中国道教生态保护论坛在句容举行[N];新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健;道教内丹学与《西游记》[D];四川大学;2003年

2 史国良;《庄子》内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柏青;魏晋南北朝养生学术思想研究及其养生术应用辑要[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高新满;俞琰易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章文春;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气功修炼理论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陈晨;岭南黄大仙信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建亮;道教内丹学中的顺逆理论阐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徐春野;魏晋南北朝道教对科技发展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1年

3 赵文杰;中国道教农业史——农业思想初探[D];山东大学;2010年

4 雷丹;中国佛教与道教人生哲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张光军;古树新枝—道教养生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疏娉娉;嵇康与道教的养生[D];安徽大学;2012年

7 宗华;道教文献中的时空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林静;隋唐道教咒语的话语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秀丽;传统道教形神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陶;道教养生文化旅游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道教内丹学中的顺逆理论阐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78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578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f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