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圆儒佛汇通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1 02:04
本文关键词:释智圆儒佛汇通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们对历史人物及其思想的研究,不仅是为尽可能清晰地了解历史真实,更在于发掘其中蕴涵的深刻意义。本文通过对北宋名僧释智圆佛儒会通思想的探析,揭示释智圆佛儒思想的深刻蕴涵。作为一名当时对佛儒关系思考最深入、最具创新性和贡献最为突出的僧人,他的思想在思想史演进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无疑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他的佛儒思想也是促进中国学术思想史演进和繁荣的重要环节,无论儒还是释思想,历经千百年历史选择和沉淀,已经渗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之中。 北宋是中国佛教繁荣发展重要时期,此时也为佛教中国化、世俗化、平民化的重要时期,智圆就是北宋初期佛教中国化、世俗化、平民化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也是在思想界贡献最大人物之一。此后宋明理学兴起,其主要代表人物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吸收了佛家学说,在本文对智圆儒释观进行展示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了解:儒、释的相互竞争及其交汇融通,事实上就是儒释两种思想文化潮流相互促进和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及其相互丰富的过程,同时也是相互制衡和相互协作的调整过程。 当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同种族、不同信仰间的矛盾越演越烈,冲突迭起,狼烟不断,使世界充满着对抗、怨恨的情绪。如何从历史中发掘成功经验,来消解矛盾,化解隔阂?北宋僧人智圆利用佛教的中道思想明确提出了“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逻辑体系模式,明确用中庸、中道的思想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儒家和佛家各有所长,二者相互攻讦,是不符合追求真理的精神,也不符合中庸之道的。提出用中庸之道处理不同文化理念之间的对抗和冲突,体现出智圆的智慧,也体现出中国文化包容、开放、和谐、圆融的人文精神和国人处理问题之能力,同时也为解决中西方文化间的冲突提供了借鉴与参考。诚如凌慧教授所说:“以和合而化生新生命与新文化的观念来重新审视各种冲突及对抗,思考21世纪人类的命运,就可以超越中西、古今文化论争的二元对立情结”。1用宋代智圆提出的追求“道”的精神,解决当今民族、宗教、种族、文化间的矛盾冲突这凸现出其可贵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表明保持和不断丰富思想文化之生态多样性的社会环境是中国社会历史演进和社会繁荣的极其重要的环节。 为了更好的研究智圆本人及其思想,本文试图对其佛儒思想进行梳理、挖掘、研究,以期弥补学术界对智圆在佛儒会通思想领域的研究缺漏,将计划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的疑惑为切入重点进行分析探微。 首先对智圆本人身世进行仔细的梳理,从小喜好于儒学的他为什么八岁就入寺为僧?其父母又有怎么样想法?对他一生又有什么怎么样深刻的影响?他一生的重要著作有哪些?众多的著作中阐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其次北宋初年新儒家尚未复兴,佛教势力很大,宋儒张方平曰,儒门淡薄难收拾不住,天下英才皆归释氏,显示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发展状况,此时不仅佛家还有世人津津于讲心性,讲解脱,讲释氏之道之际。释智圆作为一名僧徒公然提倡佛儒会通思想,对儒家是义理进行深入的发掘,似并未因是名僧人而其论也无外乎人伦,且不仅无外于人伦更普遍于有情乃至于无情,这到底是智圆的先觉还是佛教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时代发展背景让他有这样思考?又有哪几面主要的因素?这样的思考在当时和在整个的佛儒学术发展史上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 再次也是本文章的核心部分,写作的过程中会通过对智圆文献著作和及其有关历史背景的关注和梳理,在此基础上,试图超越以往学术界对佛教历史人物思想研究中更多注意宏观的变化和一些宏观的佛理的阐释的研究方法。重点从这几方面的疑问来阐释智圆的佛儒思想。其一智圆佛儒会通中庸论如何阐述?价值和意义怎么样?其二,通过智圆著作文献的梳理,将其还原于其历史背景中,用充足的事实材料,客观的分析释智圆对佛儒会通的理解和定位是什么?对智圆的研究中又不同观点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样去解释?其三,智圆佛儒思想本质的依据是什么?他的心性本体论又是如何将佛儒之间找到共同的终极依据?这种依据的对佛教的世俗化有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再其四儒家的讲的入世,佛教讲的是出世,智圆是如何将二者统一起来的?儒佛之善不同,智圆又是如何统摄二者的?二者的契合点有什么?第五智圆是如何统摄儒佛二者的生死解脱论,他又是用什么样智慧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最后、以智圆佛儒思想对后来学术界的影响作为总结。现代学者对宋代佛儒交融思想研究的相对较多的是禅宗派代表者契嵩,但早于契嵩十几年的这方面突出的代表者释智圆研究的则较少,试图对宋代佛教研究中释智圆佛儒思想进行梳理、挖掘、研究,试图弥补学术界对智圆在佛儒关系思想领域的研究缺漏,并对智圆思想在学术领域意义给予再次的肯定。也要对智圆的思想对当今历史条件下文化冲突、思想价值多元化的整合具有的借鉴意义进行重新的评估。
【关键词】:释智圆 佛儒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6
- 1.1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10-11
- 1.2 本选题的价值11-12
- 1.3 关于本论文选题的研究现状12-13
- 1.4 关于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13-16
- 第2章 释智圆生平及其著作16-22
- 2.1 释智圆生平16-20
- 2.2 释智圆著作20-22
- 第3章 释智圆佛儒会通思想发展历史及其背景22-32
- 3.1 宋代释智圆前佛儒会通发展历史简述22-25
- 3.2 宋代释智圆佛儒会通思想的背景探析25-32
- 第4章:释智圆佛儒会通的思想探析32-52
- 4.1 释智圆佛儒会通"中庸"论32-40
- 4.2 智圆佛儒会通心性论40-45
- 4.3 智圆佛儒会通善恶论45-47
- 4.4 智圆佛儒会通生死解脱论47-52
- 第5章:释智圆佛儒会通思想对后世的影响52-56
- 5.1 尊为新儒学的先驱,先导实践者作用对后世影响明显52-54
- 5.2 对佛教的世俗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54
- 5.3 对当代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54-56
- 参考文献56-60
- 致谢60-61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61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祁恪昌;契嵩“儒释会通”思想初探[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释智圆儒佛汇通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73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67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