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多元化”关系考究

发布时间:2017-06-23 06:08

  本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多元化”关系考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魏晋南北朝处于政治动荡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变更频繁,在制度以及礼仪等方面向汉族学习,民族文化随之改变。本文通过对南北朝时期道教与多元社会互为影响因素的深入探讨,指出道教在社会多元化下的相互促进的深层发展关系。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社会多元化 相关性
【分类号】:B959
【正文快照】: 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之后,建立起儒学的统一地位,到了魏晋时期,伴随着以神秘主义的神学文化逐渐解体,随之玄学兴起,道教得到飞速发展。加上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社会多元化局面开始兴起。若仅仅从文化来讲,尽管历经波折,但是从整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邓乔彬,姚若冰;论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文艺的多元[J];洛阳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周建平;浅析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多元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辛志凤;;傅玄及其《傅子》研究简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06期

2 饶品良;;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J];学理论;2014年11期

3 扁晓倩;;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及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4年32期

4 张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研究综述[J];新疆社科论坛;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未鹏;宋词与地域文化[D];苏州大学;2008年

2 张润平;元嘉三大家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3 韩雪松;中国古代绘画品评理论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慧丽;崩溃与重构[D];宁波大学;2011年

2 陈蘅瑾;文化秉性和精神气质的传承与显现[D];浙江大学;2007年

3 周建强;顾欢《夷夏论》及其夷夏之辩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于瑞琦;东晋士族社会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5 韩景轩;赫连大夏灭亡原因探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6 张东;五凉佛教述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万欢;阮籍诗文儒道文化取向论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鲁慧;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李红星;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燕;试谈唐镜与唐代道教[J];华夏文化;2000年02期

2 凤樝;试论道教的生存关怀意识及其对唐五代小说的影响[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王青;;中国和日本的佛教与道教[J];对外大传播;2000年07期

4 周勇;明后期至清嘉道间统治者对道教的打压及道教的理论攀附[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1期

5 谢路军;浅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6 张泽洪;道教斋醮仪式的文化意义[J];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02期

7 盖建民;道教与传统医学融通关系论析[J];哲学研究;2002年04期

8 赵保佑;老子、道教、道教文化[J];中州今古;2002年02期

9 钟向阳;从大埔民俗看道教在客家地区的影响[J];中国道教;2002年04期

10 李纪;“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在上海召开[J];中国道教;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德;;重视生命为人祈福是道教的自我[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潘显一;;二十一世纪道教审美文化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樊光春;;道教思想在西北生态建设中的实践意义[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大华;;多元、一元之间——对文明冲突论与文明对话论的道教回应[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苏荣购;;论道德教神仙和道教斋醮的关系[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王宜峨;;“与时俱进”和“相适应”[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盖建民;;神仙之道与科学之道:道教科学思维方法初论[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陈静;;道教的女仙——兼论人仙和神仙的不同[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李申;;道教的本质[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10 葛景春;;壶中别有日月天——李白与道教[A];李白学刊(第二辑)[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道文;道教向海外的传播[N];中国民族报;2003年

2 白晓欲 夏和生;道教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05年

3 袁志鸿;和谐:道教思想的应有之义[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通讯员 刘仁贵;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第三次研讨会在湘召开[N];湖南日报;2004年

5 吴泉万;道教在古夜郎的历史渊源[N];学习时报;2005年

6 史蓉邋张凯;道教的环保思想及其意义[N];中国民族报;2007年

7 记者 黄欢 孙聪;道教与经济社会发展论坛在昌举行[N];南昌日报;2008年

8 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教授 郑志明;高屋建瓴独具匠心[N];光明日报;2010年

9 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刘固盛;大器晚成 锐意创新[N];光明日报;2010年

10 胡诚林;两岸道教 同宗共源[N];人民政协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钊;道教内炼学与中国器乐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白才儒;汉魏晋南北朝道教生态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杨玉辉;道教人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4 连遥;道教生命观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李珉;明清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申喜萍;南宋金元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D];四川大学;2003年

7 刘育霞;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D];山东大学;2012年

8 张坤;汉晋道教财富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毛丽娅;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鲍新山;北宋士大夫与道家道教[D];暨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琳;论道教的日本传播[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2 董秀娟;南北朝以后道教的飞行设想[D];山东大学;2010年

3 彭芳;科技时代与道教[D];南昌大学;2005年

4 赵恒;道教养生旅游开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5 段永升;唐代诗人对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龚晓康;道教咒术中的时间、空间及主客体观念[D];四川大学;2002年

7 梁智勋;中韩道教思想略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刘秀丽;传统道教形神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闫士娇;道教管理哲学[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刘全宝;“妖道”何以为“妖”[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多元化”关系考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4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74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d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