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佛学与科学对话的基础和意义

发布时间:2017-06-23 20:10

  本文关键词:佛学与科学对话的基础和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科学在人类世界的发展中,其带来的“进步与毁灭”二元分裂的双向价值观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为了化解科学带来的冲突,宗教与科学的重整关系被视为一条有效的改革出路。佛学由于自身的理性性质、圆融教理,众多学者看到了它拥有着智慧与道德双重的矫治性。就此,佛学走上了一条化解科学冲突的道路。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佛学与科学的对话应声而起,同时,赞同与反对之争共存。本文将通过对佛学与科学相关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地宏观梳理并简略回顾二者的历史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历史角度分析佛学与科学所处的时代背景,由此提出它们之间具有互补性质的时代对话需要。在看到对话需求之后,首先,本文着眼于理性分析,对佛学与科学于基本立场进行比较,得出二者于精神、目的、理性方法等不同领域的相近点与差异点,进而推出二者既合拍又互启的对话形态。其次,本文列举了佛教中人,如太虚、印顺,又有科学工作者王季同、尤智表为代表的主要人物,论述其关于佛学与科学对话的不同进步观点。就此,佛学与科学之间对话发展趋势变得积极乐观。最终本文将落脚点停于佛学与科学非二元对立的矛盾体,并且未来科学的发展方向趋同佛学这一观点,从混沌科学发展观念和认知科学的发展模式可以得到很好的解答。最后,本文在对话基础上进行理想展望,试论佛学的智慧精神是否可能对未来科学自觉的走向及化解冲突起到积极启示作用。
【关键词】:佛学 科学 对话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第1章 绪论7-13
  • 1.1 问题的提出7-8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8
  • 1.3 文献综述8-11
  • 1.4 写作思路11-12
  • 1.5 研究方法12-13
  • 第2章 佛学与科学的内涵及其关系概述13-21
  • 2.1 什么是佛学13-15
  • 2.1.1 大乘禅法是从小乘禅法演变过来14
  • 2.1.2 从毗昙学到般若学14-15
  • 2.2 什么是科学15-18
  • 2.2.1 逻辑主义视野中的科学16
  • 2.2.2 历史主义视野中的科学16-17
  • 2.2.3 实践主义视野中的科学17-18
  • 2.3 佛学与科学的关系18-21
  • 2.3.1 佛学与科学的异质性18-19
  • 2.3.2 佛学与科学的共通性19-21
  • 第3章 佛学与科学对话的历史进程和时代要求21-30
  • 3.1 佛学与科学对话关系的历史演变21-24
  • 3.1.1 佛学与科学对话关系在西方的历史演变21-23
  • 3.1.2 佛学与科学对话关系在东方的历史演变23-24
  • 3.2 对话的时代定位24-27
  • 3.2.1 科学万能论的破产24-25
  • 3.2.2 宗教对科学的补充25-27
  • 3.3 对话的时代需要27-30
  • 3.3.1 科学不能独白的需要28
  • 3.3.2 佛学理性圆融教理的需要28-30
  • 第4章 佛学与科学于基本立场中形成对话30-45
  • 4.1 佛学与科学在目的、精神方面的异同比较中形成对话30-37
  • 4.1.1 佛学目的与科学目的30-33
  • 4.1.2 佛学精神与科学精神33-35
  • 4.1.3 合而道同、异而互启的对话之基35-37
  • 4.2 佛学与科学在经验、理性方法的异同比较中形成对话37-45
  • 4.2.1 由观察、实践看佛学与科学的经验方法38-40
  • 4.2.2 由数学、逻辑看佛学与科学的理性方法40-42
  • 4.2.3 科学性的相似与局限性的补充成为对话之基42-45
  • 第5章 佛学与科学在当代交融的对话45-51
  • 5.1 由佛教中人为代表的佛学与科学相似性的交融对话45-47
  • 5.1.1 太虚关于唯识学融摄现代科学的提出46
  • 5.1.2 印顺观于二谛观融摄现代科学的提出46-47
  • 5.2 由科学家为代表的佛学即科学论的交融对话47-51
  • 5.2.1 王季同提出佛法是应用科学48-49
  • 5.2.2 尤智表提出佛学是殊胜科学49-51
  • 第6章 佛学与科学对话的展望51-62
  • 6.1 现代科学发展与佛学趋同51-58
  • 6.1.1 混沌科学在研究概念上与佛学的趋同51-54
  • 6.1.2 认知科学将心智纳入研究对象与佛学的趋同54-58
  • 6.2 佛学与现代科学发展的启示58-62
  • 6.2.1 以智慧觉醒引领科学自觉的发展方向58-59
  • 6.2.2 以圆融精神化解科学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冲突59-62
  • 结语62-64
  • 参考文献64-6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66-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立天;宗教与科学的关系[J];中国宗教;2002年04期

2 赖永海;宗教与科学之异同、联系与斗争[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张兵;略论现代社会宗教与科学的关系[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4 钱仲侣;宗教与科学是什么关系[J];佛教文化;2003年02期

5 刘素民;论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复杂性[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1期

6 陈源泉;宗教与科学[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刘晓静;;宗教与科学关系的研究角度的综述[J];高校社科信息;2003年02期

8 李蓓;试析十三——十五世纪宗教与科学的关系[J];黑河学刊;2004年04期

9 李蓓;十三—十七世纪的宗教与科学[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4期

10 胡晓红;两极相通——略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J];理论导刊;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守吕;;论宗教与科学[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田乃越;宗教与科学[N];中国民族报;2004年

2 叶舒宪;宗教与科学“并置”带来的反思[N];光明日报;2002年

3 肯尼思·麦克利什;形成世界的观念[N];经济观察报;2004年

4 朱振武(上海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教授);破解丹·布朗成功密码[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秀云;新疆大学生对宗教与科学之间关系的认识现状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2 汪萌;近代早期宗教与科学对话之探析[D];南昌大学;2012年

3 王思懿;佛学与科学对话的基础和意义[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4 徐华博;李问渔与近代西学传播[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佛学与科学对话的基础和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61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761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b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