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传播实现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5 04:05
本文关键词:中国佛教传播实现路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由传入、发展到鼎盛,直至衰退和现代的复兴,佛教没有因时间的漫长而泯灭,相反它已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佛教的成功可视为传播上的成功。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展开佛学研究,从传播制度、媒介、操作层面上解释佛教思想何以取得如此的传播效果,以及在当代新媒体下实现复兴的方式。因此,本文提出“佛教传播实现路径研究”的话题,,试图研究佛学在历史上的实现途径,并探索现代社会中佛学的传播。 对佛教传播进行历时性考察,从传播受众的分析可知,传播对象首先是社会上层统治阶级,这其中有政治、文化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原因,因此佛教的传播路径是从社会上层往下层传播这一途径;对传播地域分析可知,其传入之初主要集中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其传播地域是从社会中心向社会边缘地区进行。同时佛教思想中彼岸化的情感归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关注此岸化精神诉求的补充。 佛教在中国的成功传播与传播媒介的应用有紧密的联系。口头语和祭祀法会等非物质形式传播媒介与纸张、石块等物质性传播媒介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物质形式传播媒介分析,物质媒介是承载佛教教义的具体材料,如石头、纸张、羊皮、竹简等,传播媒介分为两种,有利于空间上的延伸的媒介和有利于时间上延伸的媒介,而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传播媒介,两种皆有,因此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佛教在传入我国之初首先依附于本土文化,对规仪制度和戒律进行分析,其经典教义以及规仪制度和戒律,都有依附于当时流行的道教和儒学的趋势,从寺庙建设和佛像雕塑中也可看出对于道教传播形式的模仿。在后期,对佛教精神追求以及价值观改变的分析,佛教的成功传播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其自身价值观的转移,精神追求的改变,从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社会风俗,并最终最为本土主流文化而存在。 本文将做佛学实现途径的性质研究,同时考察佛教传播的得失,并为佛学的当下续存提供注脚。在佛学的现代价值日益成为热门话题的今天,讨论佛教传播的实现途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佛教传播 实现路径 传播媒介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3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1-21
- 1.2.1 佛教进入中国时的国内环境11-12
- 1.2.2 古代佛教成功传播的原因12-18
- 1.2.3 现代网络媒介下佛教传播18-21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21-22
- 1.3.1 研究目标与研究路径21
- 1.3.2 研究方法21
- 1.3.3 难点与创新点21-22
- 1.4 论文框架与思路22-23
- 第二章 佛教大众传播的路径选择23-32
- 2.1 自上而下的传播路线有助于佛教信众的扩大和普及23-26
- 2.2 自中心而周边的传播路线有助于培补佛教的文化优势26-29
- 2.3 由西而中的复合有助于佛教内容的解说29-31
- 2.4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佛教传播路径实现过程中的媒介表达32-38
- 3.1 非物质形式传播媒介对小众传播的影响32-34
- 3.1.1 佛教口语化人际传播促进小众传播32-33
- 3.1.2 仪式等传播媒介加速社会群体传播33-34
- 3.2 物质形式传播媒介对大众传播的意义34-37
- 3.2.1 以文字为基础的佛教传播媒介为大众传播提供前提34-35
- 3.2.2 佛像庙宇作为符号化传播媒介增强大众传播效果35-37
- 3.3 本章小结37-38
- 第四章 佛教传播过程中路径实现的文化解读38-49
- 4.1 依附本土文化的佛教传播38-43
- 4.1.1 佛教传入初期的本土主流文化38-40
- 4.1.2 依附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有利于大众对佛教思想的接受40-43
- 4.2 作为本土文化主体的佛教传播43-47
- 4.2.1 价值观的演绎促进佛教思想与本土文化的融合43-46
- 4.2.2 佛教思想作为文化主体对传统思想的影响46-47
- 4.3 本章小结47-49
- 第五章 佛学现代传播路径实现的探索49-53
- 5.1 当代佛学的定位49-51
- 5.2 大众媒介环境下的佛学传播特点51-53
- 结论53-55
- 参考文献55-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8-59
- 致谢59-60
- 附录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晓蕾;林李楠;;试论佛教中国化后对传统社会的教化作用[J];滁州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严耀中;;述论佛教戒律的玄化与道化[J];敦煌学辑刊;2007年04期
3 安虎生;从因特网到因陀罗网 从佛教网络到网络佛教——中文佛教网络发展历程和现实意义浅谈[J];佛教文化;2005年01期
4 释果光;;现代传媒与当代佛教[J];法音;2009年03期
5 史继忠;佛教传入与中国哲学思想构架的改变[J];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6 宋志明;;佛教的传入与中国人的需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李桂红;佛教雕塑与佛教传播[J];佛教文化;2000年Z1期
8 袁升祺;;中国佛教戒律及其伦理意义[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张志芳;;跨越隐蔽文化屏障──两晋时期佛教传播者的跨文化交际策略[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周瑶;;从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本文关键词:中国佛教传播实现路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06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80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