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之“神”格魅力
本文关键词:文殊之“神”格魅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殊菩萨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人物,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他有多样化的性格,如勇敢、智慧、善于提问、精通幻术,总之,他具有人们渴望达到又达不到的人格品质,是人的诸多能力及情态的理想化。文殊文化是以文殊菩萨的事迹、思想、功德等为研究学习的对象而形成的一种现象,也被称为文殊信仰,即对文殊的崇拜、信服。在人们崇拜、信服的文化行为中,文殊菩萨是作为人们效习的榜样而存在的,因而文殊身上被赋予的理想人格也一再被认同、被欣赏。本文旨在探讨分析文殊文化中包含及呈现的人格美,以企发现其对今天人们道德培养及社会和谐建设的启示意义。文章围绕四个部分展开,也即文章的四个章节。第一部分:通过对佛教体系中的文殊以及信仰中的文殊进行描述,论述了文殊信仰的产生、在中国的传播、发展状况,并通过与菩萨信仰中具有典型特征的观音信仰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文殊信仰的特殊性。在本部分中,注重联系社会心理学中的知识对中国民众的信仰心理及信仰选择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文殊菩萨作为佛教的首席菩萨,不仅仅因为他具有至高无上的智慧,还因为他身上具备许多优秀的品质,比如勇敢、机智、乐于奉献,本部分结合佛教经典中记载的一些故事对文殊菩萨的理想人格加以说明、呈现,分析文殊菩萨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正是形成完美人格所必需的。第三部分:文殊菩萨作为大乘空宗的代表,其思想核心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既是一种世间智慧,又是一种出世间的智慧,是佛教徒修行的目的。同时,文殊菩萨在与维摩诘谈论佛法的过程中,悟出了“不二法门”,为人们提供了摆脱痛苦烦恼的途径。“一行三昧”的观点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提供了规范,对这些原则加以运用的过程正是不断获得人格美的途径。同时,要想获得智慧,可以诵念文殊菩萨智慧咒,此方法是加持功德的有效途径.第四部分:文殊菩萨的思想处处闪现着美学光辉,他的思想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启示。无论是从思想来看,还是从其道场五台山宗教发展的状况来看,都体现出了和谐的原则。面对社会存在的问题,人们应该对文殊智慧加以合理利用,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关键词】:文殊 文殊信仰 神格 人格美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引言11-12
- 第一章 文殊及文殊信仰文化12-20
- 1.1 文殊12-13
- 1.2 文殊信仰文化13-16
- 1.2.1 文殊信仰及其兴起13-14
- 1.2.2 文殊信仰在中国的传播与流行14-16
- 1.3 文殊信仰的特殊性16-20
- 第二章 文殊的“神”格及人格20-25
- 2.1 文殊的“神”格20-22
- 2.2 文殊的“神”格之人格含义22-25
- 第三章 文殊文化中的人格美25-34
- 3.1 般若智慧25-28
- 3.1.1 般若智慧的定义25-26
- 3.1.2 般若智慧的特征26-27
- 3.1.3 般若智慧的境界27-28
- 3.2 中道观28-31
- 3.2.1 中道的形式28-30
- 3.2.2 中道之境界30-31
- 3.3 五字真言31-34
- 3.3.1 真言31
- 3.3.2 五字文殊法31-32
- 3.3.3 真言及其诵念的作用32-34
- 第四章 文殊文化的启示及意义34-41
- 4.1 人格美学的价值意义34-35
- 4.2 正思维的启发意义35-37
- 4.3 当代的启示37-41
- 参考文献41-4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2-43
- 致谢43-44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4-45
- 承诺书45-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总;;文殊精神与经典造像简论[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智慧之神文殊[J];西藏人文地理;2006年03期
3 肖黎民;;文殊智慧的现代价值和永恒启示[J];五台山;2006年05期
4 肖黎民;;文殊智慧中的“和谐”原理[J];五台山;2006年06期
5 肖黎民;;文殊与黄帝[J];五台山;2006年09期
6 邓子美;;文殊——东方智慧的象征[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田秋菊;;论文殊身世记载的种种矛盾[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梁胜兴;;文殊的青狮子坐骑考[J];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01期
9 闫红洁;张原;;北朝时期龙门石窟维摩、文殊式造像艺术特征之流变[J];美术大观;2012年08期
10 智文;文殊塔[J];五台山研究;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沙武田;;敦煌“新样文殊”画稿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宣贵琼 魏昕 王蕾;成都文殊坊:佛教文化与蜀文化的完美结合[N];中国商报;2006年
2 记者 孙琪;文殊坊展现清明节“本来面目”[N];四川日报;2008年
3 何德功;日本重启“文殊”反应堆引人注目[N];经济参考报;2010年
4 邓子美;文殊——东方智慧的象征[N];中国民族报;2004年
5 ;到文殊坊看“老成都”[N];成都日报;2006年
6 记者 王晶 何海洋;逛文殊坊 重拾老成都记忆[N];成都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雪娟 谢明刚;风情文殊坊:用文化留客[N];成都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周学明;丝路名胜文殊寺[N];张掖日报;2006年
9 驻东京记者 刘洪亮;日本今重启快速反应堆[N];文汇报;2010年
10 广福 大全;千年古刹名扬海外[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牛璐霞;文殊之“神”格魅力[D];山西大学;2014年
2 龚恩荣;文殊花鼓场域下的传统体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王红娟;金代梁山千佛洞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文殊之“神”格魅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79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87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