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论当阳关公信仰的功能变迁

发布时间:2017-06-28 02:09

  本文关键词:论当阳关公信仰的功能变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关公信仰是中国最盛行的民间信仰之一。在当代,海内外华人足迹所到之处都有关公信仰,研究关公信仰在当代的发展形态,是了解中国当代民间信仰走向的一个极好标本。作为关公尸体埋葬地与最早显圣地的当阳,在关公信仰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拟把当阳关公信仰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探索当阳关公信仰随时代变动而产生的功能变迁,继而揭示变迁过程中的推动力量及功能持续发酵的深层次原因,并预测未来关公信仰的发展走向及类似民俗的发展前景。论文主体涵盖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理论依据、研究思路与方法。民间信仰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动态,既是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需要。 第二部分,为研究当阳关公信仰的功能演变,笔者对这一信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作出了分阶段的梳理。将当阳关公信仰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明成化以前的信仰滥觞期,以心理蕴藉功能为主,主要有保平安、消灾患、显灵佑等作用;二是明清的信仰确立期,国家力量正式介入,主要起着社会认同和凝聚功能;三是民国年间至九十年代末,功能比较多元,除政治功能之外,还有组织功能,经济功能;四是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信仰转变期,在此期间,当阳关公信仰的功能发生了转变,社会认同功能依然占据一席之地,文化功能、娱乐功能、经济功能日益重要。 第三部分,着眼于关公信仰功能建构的主要推动力量,信仰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传承的主体。笔者在对湖北当阳关公信仰的文献以及田野调查资料进行整理时,发现参与建构关公信仰的主要力量有普通信众、政府机构、关氏后裔和文化精英。他们表达各自诉求,从不同侧面对关公信仰施加影响,使之最终呈现出当下的表现。 第四部分,在当阳关公信仰的功能变迁中,社会各阶层从中各取所需。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社会的进步,有些功能会逐渐被淘汰,有些则会被强调凸显,这是一个逐渐调适的过程,顺应信仰本身的发展规律。这一部分重点阐释了当阳关公信仰的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信仰类民俗的发展两块内容。
【关键词】:当阳 关公信仰 关陵庙会 功能主义 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33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第一节 选题背景10-11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11-12
  • 第三节 研究现状12-15
  • 第四节 理论依据15-16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16-18
  • 第二章 当阳关公信仰的功能演变18-29
  • 第一节 滥觞期18-20
  • 第二节 确立期20-24
  • 第三节 发展期24-26
  • 第四节 转变期26-29
  • 第三章 当阳关公信仰的多元主体29-38
  • 第一节 普通信众29-32
  • 第二节 地方政府32-35
  • 第三节 关氏后裔35-36
  • 第四节 文化精英36-38
  • 第四章 余论38-46
  • 第一节 当阳关公信仰的未来38-42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信仰类民俗的发展42-46
  • 参考文献46-49
  • 致谢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蔡东洲;“关羽现象”五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3 万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机制——以广东汕尾妈祖信仰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金荣华;汉城关庙的传说和特色[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5 高丙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6 张成福;;庙会重建中的文化生产——以妙峰山传说为分析个案[J];民俗研究;2005年03期

7 张海超;;白族民间忠义故事的历史人类学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8 刘志军;论关公文化的现代意义[J];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01期

9 刘志军;对于关公信仰的人类学分析[J];民族研究;2003年04期

10 王辉刚;;当阳玉泉寺与关公信仰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本文关键词:论当阳关公信仰的功能变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2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920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9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