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佛教乞士派的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本文关键词:越南佛教乞士派的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佛教教育 越南佛教乞士派 乞士派的教育 乞士
【摘要】: 本文以出家人的身份,经过十五多年的修学,对佛教乞士派有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所以,笔者从越南佛教乞士派发展历程入手,通过对越南佛教乞士派的教育实及其现实意义的赏析、比照、归纳出佛教乞士派的教育特点,从佛教教育的角度来找佛教乞士派的教育实及其现实意义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写作中,本文侧重越南佛教乞士派的教育的研究,探究佛教乞士派教育的传承流变、自身特点及意义等。在佛教教育思想上,先对佛教教育,佛教乞士派及其教育思想产生,发展进行简略综述;次而涉及论述越南佛教乞士派祖师的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精心挑选一些特点佛教教育的重要,社会教育及其代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如中国文人:涂艳国教授、净空法师、南怀瑾、及部分著名僧侣名士;越南的明灯光祖师、释觉理、寒温等僧侣及部分文人。着重通过分析和研究的主题意义,写作背景及思想特点,探讨佛教教育与社会教育两方面的对应关系,归纳总结出那中间的思想主线及演变的历史过程。目的在于寻找追求佛教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密切相合,及其对社会道德教育的需要与社会生活的影响力。为建设佛教乞士派教育,促进社会和谐,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佛教教育 越南佛教乞士派 乞士派的教育 乞士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949.333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9
- 一、越南佛教乞士派简略9-19
- (一) 明灯光祖师的生平简要9-13
- (二)越南佛教乞士派的创立与发展过程13-17
- (三)越南佛教乞士派的特点17-19
- 二、佛教乞士派的教育19-41
- (一) 教育理念19-20
- (二) 教育目的20-22
- (三) 教育内容22-34
- (四)佛教乞士派的教育方法34-41
- 三、佛教乞士派教育的现实意义41-44
- (一) 破除在人生中的迷信42
- (二) 投身于现代社会生活42-44
- 结语44-46
- 参考文献46-49
- 后记4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华华;;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磨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张安礼;;浅析唐朝佛教兴盛的原因[J];蚌埠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3 曾伟;王宁西;;试论道德教育的行为规范养成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顾宏松;刍议大学生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养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黄建年;;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经楼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年03期
6 郑雪莲;;浅议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张琳;;中职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的思考[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冉乃彦;;论教育中的“激发”[J];班主任;2010年04期
9 王夫营;;大学德育中课程设置人本化的彰显[J];才智;2008年14期
10 王琳贺;;如何做好学员的表率[J];才智;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胜;;全球化视角下省察中国近代佛教人世思想及其现代启示[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丹;;写真话 抒真情 做真人——从生活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铸炼做人[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唐辉;黄正泉;;论大学生自我教育对嫉妒的消解[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袁牧;单德启;;当代汉地佛教建筑现代化初探——以安徽九华山为例[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C];2008年
5 廖国义;;求新务实 润物无声——独具特色的隆回二中“三色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2010年
6 史晓明;;龟兹佛教壁画艺术在绘画史上的历史地位——以公元4—6世纪为中心[A];龟兹学研究(第四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阮登方;佛教戒定慧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贵礼;论当代教师思维方式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何杰峰;藏传佛教判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禹建华;《法苑珠林》异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涛;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高亚杰;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曹众;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雅男;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高校德育目标构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道德教育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吉;契嵩孝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祝群;本真理念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管理策略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陆正芳;“研训教一体化”中小学德育管理者培训模式的探索[D];苏州大学;2010年
6 高峰;高校全方位德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瑞云;大学生活动性德育课程的研究及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姿燕;瑜伽对藏、汉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张敏;唐代佛教人物画创作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谭新斌;教育的负功能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越南佛教乞士派的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佛教教育 越南佛教乞士派 乞士派的教育 乞士
,
本文编号:511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113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