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壮族图腾崇拜及其当代传承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4 11:00

  本文关键词:壮族图腾崇拜及其当代传承价值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壮族图腾崇拜 原始信仰 人化自然观 生态文明


【摘要】:生态问题是全社会乃至全球关注的主要问题。当前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到了有史以来最为紧张的程度,需要我们积极地研究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资源。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反映了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有机统一。壮族图腾崇拜作为壮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壮族地区以稻作文化为核心的那文化紧密相连。壮族图腾崇拜产生于壮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之中,是壮族先民在实践中认识到自然的不可抗力而形成的原始信仰。壮族图腾崇拜缘起于壮族先民对土地(自然)的关怀,其主要表现是:图腾源始—花(花婆)崇拜;沟通天地总图腾—蛙崇拜;同源异支不同的树神—木棉、榕树、枫树崇拜等。壮族图腾崇拜,具有多维性,反映了壮族先民对大地及自然的认识,是对自然界最本真的尊重,蕴涵着朴素的“人化自然”思想。壮族地区由于人口增速过快以及资源的过度开发等原因,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发掘并借鉴壮民族图腾崇拜的生态智慧思想,重塑人地和谐观念,对壮族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壮族图腾崇拜 原始信仰 人化自然观 生态文明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9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8
  • 1. 壮族图腾崇拜研究的背景9-10
  • 2. 图腾崇拜与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10-14
  • 2.1 国外研究现状10-12
  • 2.2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3. 壮族图腾崇拜及其当代传承价值研究的重点难点14-15
  • 4. 壮族图腾崇拜及其当代传承价值的研究方法15-16
  • 5. 主要概念的界定16-18
  • 第一章 壮族图腾崇拜的缘起18-23
  • 1.1 壮族先人对土地的依生18
  • 1.2 土地生育性与稻作文化的孕育18-21
  • 1.3 稻作文化的产生与崇拜意识的形成21-23
  • 第二章 壮族图腾崇拜的主要表现23-32
  • 2.1 图腾源始—花(花婆)崇拜23-25
  • 2.1.1 对大地的认同是自我确立的本能与需要23-24
  • 2.1.2 自然唯物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兼容性24-25
  • 2.2 沟通天地总图腾—蛙崇拜25-28
  • 2.2.1 雷神之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5-26
  • 2.2.2 稻作:物质生产决定社会意识26-27
  • 2.2.3 生殖力:种的蕃衍和物质生产27-28
  • 2.3 同源异支不同的树神—木棉、榕树、枫树崇拜28-30
  • 2.3.1 人是类的存在物28-29
  • 2.3.2 个人、族群的自由与共同体的环境责任相一致29-30
  • 2.4 多维崇拜——实践是信仰获得的基础与根据30-32
  • 第三章 壮族地区生态建设的当下境遇与分析32-40
  • 3.1 壮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果32-33
  • 3.1.1 生态大农业发展成果显著32
  • 3.1.2 循环工业发展模式壮大32-33
  • 3.2 壮族地区生态建设存在的困境33-37
  • 3.2.1 土壤石漠化33-34
  • 3.2.2 水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34-35
  • 3.2.3 人口增速快造成资源供给矛盾突出35
  • 3.2.4 招商企业多资源开发力度大35-37
  • 3.3 造成壮族地区生态困境的原因分析37-40
  • 3.3.1 现代化背景下工具理性思维替代传统生态理念37-38
  • 3.3.2 对唯物主义庸俗化理解摒弃传统文化优秀成分38-40
  • 第四章 壮族图腾崇拜的当代传承价值40-48
  • 4.1 彰显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历史地位40-42
  • 4.1.1 和谐依生—肯定人(主体)和自然(客体)的价值40-41
  • 4.1.2 彼此竞生—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契合41-42
  • 4.1.3 相互共生—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42
  • 4.2 促进那文化的发展42-44
  • 4.2.1 重塑人地和谐观念42-43
  • 4.2.2 解决那文化日益同化的危机43-44
  • 4.3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44-48
  • 4.3.1 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44-46
  • 4.3.2 促进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优化调整经济发展结构46-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3
  • 致谢53-5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庆;;关于“人化自然”的两种分类及其意义[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年04期

2 袁牧华;沈桂丽;;“人化自然”与“审美呈现”[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靳绍彤;;“人化自然”与美的关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4 靳绍彤;;“人化自然”与美的关系(续)[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5 刘跃进;意识化自然:人化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J];哲学研究;1993年08期

6 江枫;“人化自然”与人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7 蒋笃运;试论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意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10期

8 展辉,李献惠;“人化自然”命题现实意义再思考——兼论“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的互补性[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董强;“天人合一”:马克思人化自然观新探[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陶志刚;人的自然观与人化自然理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春美;;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现代意义[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邵春波;建构“人化自然观”[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王生平;谈谈庄子、尼采的“人自然化”思想[N];光明日报;2000年

3 美学研究专家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尤西林;学术与文化自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明珍;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2 肖Y,

本文编号:517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17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c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