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美国长老会宁波差会在浙东地区早期活动研究(1844-1868)

发布时间:2017-07-04 21:02

  本文关键词:美国长老会宁波差会在浙东地区早期活动研究(1844-1868)


  更多相关文章: 宁波差会 教育 医务 印刷 传教


【摘要】: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江宁条约》,开放广州等五个通商口岸。欧美各新教差会也借机进入中国大陆,活动范围虽仅局限于东南五口,但这一时期的活动为19世纪60年代之后,基督教在华的全面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以五口通商时期,在华各新教差会中实力最为雄厚、组织结构最为完备的美国长老会宁波差会作为个案,从教育、医务、印刷和传教四个方面,进行具体而微的研究,深入考究上述各项事工的发端、沿变,并籍此展现差会内部运作的详情,突出差会的整体性、制度性和机构性的特点。 本文由绪论、正文(共分7章)、结语和附录四个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概述了选题的切入点、前人研究状况、创新之处等。 第一章简述美国长老会海外传道部的建立和向中国派遣差会的缘起以及1838至1844年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在南洋与港澳地区的活动概况,勾勒出美国长老会进入中国的路线。1838年,美国长老会海外传道部开始派遣传教士在南洋地区活动,建立新嘉坡与暹罗两个传教站,等待中国开放;鸦片战争结束之初,集聚港澳地区,选定内地传教地点,建立三大差会。 第二章介绍宁波开埠与美国长老会宁波差会初建的相关情况。宁波差会作为美国长老会在华的传教中心,在麦嘉缔、yN理哲、娄礼华等传教士相继到达宁波之后,各项事工逐步开展,且主要集中在教育、医务、出版、传教四个方面。 第三章研究宁波差会的教育事工,分别以男校(即崇信义塾)、女校和日校为例,从教学管理、课程教材、课时安排、招生、经费筹措等方面进行细致研究,深入解析置于差会管理之下的学校的运行模式,勾绘出差会教育的基本框架,并且总结差会教育的阶段性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探讨宁波差会的印刷事工,以华花圣经书房为研究重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订书房的正确名称,重新校勘历年印刷情况和出版书目,并初步考察了刊本的流布和传播情况。 第五章考究宁波差会的医务传教事工,简述差会在宁波近二十年医务传教活动的历史及其影响,并以传教医生麦嘉缔的医务传教思想为个案,讨论医务活动与传教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详述宁波差会在浙江地区开展的建堂、设传教站、吸收教徒、巡回布道等直接传教工作,以及向上海、芝罘、北京派遣传教士,开辟新传教区的过程。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变态的考量,来观察美国长老会在华传教布局的变化,以及造成的影响。 第七章以宁波差会传教士参与的外交事件为个案,展现近代早期来华的美国传教士对于中美外交关系所产生独特影响,并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历史原因。 本研究认为,五口通商时期,以宁波差会为代表的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大陆的新教差会,他们所进行的各项活动,不仅在当时、当地造成了影响,也为之后新教在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他们在这一时期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也同样得到后来者的吸取和借鉴。
【关键词】:宁波差会 教育 医务 印刷 传教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52;B979
【目录】:
  • 致谢5-7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2
  • 目录12-15
  • 绪论15-37
  • 第一节 研究概况15-27
  • 一、海外学者的研究概况(欧美和日本)15-19
  • 二、中国内地的研究状况19-22
  • 三、港台地区的研究状况22-23
  • 四、对浙江基督教史以及美长老会在浙江活动研究概况23-27
  • 第二节 选题意义27-29
  • 第三节 文献资料说明29-34
  • 一、英文史料30-33
  • 二、中文史料33-34
  • 第四节 研究时间范围的界定34-37
  • 第一章 美国长老会海外传道部与中国差会37-51
  • 第一节 美国长老会海外传道部的建立37-41
  • 第二节 美国长老会海外传道部的组织机构与主要职能41-43
  • 一、海外传道部的组织机构41-42
  • 二、海外传道部执委会的主要职能42-43
  • 第三节 美国长老会在南洋与港澳地区的活动概况(1838-1844)43-51
  • 一、新嘉坡和暹罗两个传教站的建立43-45
  • 二、娄礼华来华与传教重心向中国本土转移45-47
  • 三、选定中国传教站点47-48
  • 四、长老会传教士陆续来华和三大差会建立48-51
  • 第二章 宁波差会建立初期的活动概况(1844-1847)51-62
  • 第一节 宁波开埠与江北岸外国人居留地的初步形成51-52
  • 第二节 宁波开埠前后,传教士在宁波、舟山一带的活动52-56
  • 第三节 麦嘉缔来甬与宁波差会的建立56-62
  • 一、麦嘉缔来甬56-59
  • 二、中国本土第一个新教教会——长老会宁波教会的成立59-62
  • 第三章 宁波差会的教育事工62-105
  • 第一节 宁波差会男校——崇信义塾63-83
  • 一、创办始末63-65
  • 二、生源与毕业生65-68
  • 三、课程与教材68-76
  • 四、课时安排与中外教师76-80
  • 五、学校经费80-82
  • 六、历史地位与影响82-83
  • 第二节 宁波差会女校83-99
  • 一、女校早期发展概况(1846-1867)85-87
  • 二、课程与教学87-92
  • 三、与奥尔德赛女校合并详情92-93
  • 四、中外教师93-94
  • 五、学生的婚姻与工作94-96
  • 六、经费与发展96-98
  • 七、培养信徒98-99
  • 第三节 日校99-103
  • 一、日校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99-101
  • 二、日校师生101-102
  • 三、日校的特点102-103
  • 本章小结103-105
  • 第四章 宁波差会的文字出版事工105-142
  • 第一节 从澳门到宁波——华花圣经书房的设立与发展105-112
  • 第二节 华花圣经书房的人员与经费112-114
  • 一、书房工作人员112-113
  • 二、书房经费113-114
  • 第三节 华花圣经书房历年印刷书目考辨114-135
  • 一、印刷情况补正115-120
  • 二、华花圣经书房出版书目补正120-135
  • 第四节 印刷品的流布与传播135-142
  • 一、书房印刷品的流布135-138
  • 二、文字布道的作用与影响138-142
  • 第五章 宁波差会的医务传教事工142-160
  •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医生在宁波的活动情况142-145
  • 第二节 宁波差会的医务传教活动145-158
  • 一、宁波差会与传教医生145-146
  • 二、佑圣观时期的医务传教活动146-150
  • 三、差会医务传教活动简史150-155
  • 四、医治伤病还是拯救灵魂?——以麦嘉缔的医务传教思想为个案155-158
  • 本章小结158-160
  • 第六章 宁波差会的传教活动160-197
  • 第一节 宁波差会的开教与传道161-169
  • 一、成立宁波教会与修建教堂161-166
  • 二、设立福音堂与布道活动166-169
  • 第二节 宁波差会的传教系统169-178
  • 第三节 开辟新教区178-186
  • 一、上海(1850)179-181
  • 二、山东(登州1861、芝罘1862)181-184
  • 三、北京(1863)184-186
  • 第四节 华人信徒186-197
  • 一、华人信徒186-194
  • 二、传教策略问题194-197
  • 第七章 宁波差会传教士与近代中美关系197-217
  • 第一节 娄礼华命案与中美交涉197-202
  • 第二节 宁波差会传教士与太平天国运动202-212
  • 第三节 宁波差会传教士与近代美国对华外交212-217
  • 结语217-225
  • 附录一 1844-1868年美国长老会宁波差会传教士名录225-226
  • 附录二 中外译名对照表226-229
  • 附录三 长老会差会章程(宁波)229-234
  • 附录四 传教士信函举隅234-238
  • 附录五 宁波差会传教士著作举隅238-240
  • 附录六 附图240-243
  • 参考文献243-251
  • 作者简历2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光训;《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一书首发式上的讲话[J];天风;2003年11期

2 罗冠宗;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J];中国宗教;2003年08期

3 汤开建;颜小华;;美国长老会传教士早期澳门活动述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龙秀清;论十九世纪新教传教运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5 张春蕾;;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的传教活动对赛珍珠创作的影响[J];镇江高专学报;2006年02期

6 刘家峰;;近代中国基督教运动中的差会与教会关系概论[J];宗教学研究;2006年03期

7 ;老隆基督教崇真总会的缘起[J];岭南文史;1995年01期

8 刘家峰;;从差会到教会:诚静怡基督教本色化思想解析[J];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02期

9 罗冠宗;《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简介[J];天风;2003年11期

10 胡卫清;南京国民政府与收回教育权运动[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以骅;;卜舫济和他的自述[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2 罗冠宗;;传教运动与政治[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沈德溶;;差会、传教士及传教运动[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徐以骅;;关于《吴虹玉牧师自传》[A];近代中国(第七辑)[C];1997年

5 徐以骅;;颜永京与圣公会[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6 岳清华;;三自爱国运动是中国教会正确的历史选择——兼析莆田教会历史个案[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樊慧英;;中国历史上的教会大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8 顾梦飞;;中国教会合一理想的努力[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高峰;;宣教与中国教会的自我性[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双幼;;海洋环境下的闽南基督教信仰——基督新教在闽南的传播与影响[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群 熊润频 童曙泉 王勉 黎焱;“繁难偏旧”:基础教育课程有“四病”[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张丽萍 郭勇;西式大学在中国西部的诞生[N];光明日报;2006年

3 郭于华;培养“精明人”的社会[N];经济观察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周帆 发自上海 吴静淼 发自北京;假如海啸发生在中国……[N];第一财经日报;2004年

5 世历所 端木美;领事馆春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汤敏;要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非典”难关[N];中国畜牧报;2003年

7 陶爱兵;有“礼”走遍天下?[N];解放军报;2003年

8 东东;用流动性挖掘信用利差[N];上海证券报;2006年

9 本报首席记者 孟菁苇;汤加丽 走出舆论困惑[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10 王国平;不能以马礼逊来华作为基督新教来华标志[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田力;美国长老会宁波差会在浙东地区早期活动研究(1844-1868)[D];浙江大学;2012年

2 吴宁;美南浸信会在华南传教活动研究(1836—1912)[D];暨南大学;2007年

3 林立强;美国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建社会[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海峰;无刷直流电动机转矩脉动控制技术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蓝奕;近代汕头教会学校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2 张靓;一种尝试[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3 王妍红;近代美国北长老会在山东活动的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孟育东;真光书院与广东近代女子教育(1872-1937)[D];暨南大学;2006年

5 柴旭原;上海市近代教会建筑历史初探[D];同济大学;2006年

6 孙建中;近代山东基督教教区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赵海涛;美国在烟台的传教事业[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卫未;二十世纪初期基督教新教关于建立基督教联合大学的讨论[D];清华大学;2007年

9 毕晓莹;近代美南浸信会在山东活动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程佳伟;上海基督教传教时空演进初探(1608-1912年)[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19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19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f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