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宗教性非营利组织的身份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6 02:01

  本文关键词:宗教性非营利组织的身份建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组织身份 组织合法性 宗教性非营利组织 社会公益事业


【摘要】: 宗教界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作用,目前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基于宗教情怀和动机进入社会公益领域的组织,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组织身份的难题。组织身份是组织成员集体性地对组织核心、持久以及与众不同特性的理解与认同;它通过组织的符号、结构与行动呈现,并被组织外部行动者所感知,用以评判组织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组织身份对组织具有引导与约束功能,这是由组织身份同既存的制度化行动领域相联系之特征决定的。本文考察了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组织身份建构的动因、结果以及条件,揭示了具有宗教背景的组织从事社会公益活动时,所面临的身份难题来自不同领域合法性的差异性要求所形成的压力;组织通过身份建构使合法性的来源与类型发生变化,从而有效整合不同领域的规范性要求,缓解合法性压力;身份建构得以进行并获得一定效果的条件是行动领域的多元化与制度化。这一过程对组织自身的影响,是形成了与宗教组织以及传统宗教慈善组织不同的非营利组织新类型—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非营利组织。这种类型的组织为宗教因素在世俗性公益事业领域中的存在提供了有效的组织架构基础,可以在清晰的制度规范所塑造的组织身份约束与引导下,汇集包括宗教资源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与当前宗教组织主要在宗教领域内部开展的社会服务一起,共同增进社会福利。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分析了人们对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组织身份略显混乱的界定,引出本文探讨的主题。在文献回顾部分,概述了当前宗教公益事业研究所反映的一个共同现象:宗教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应对合法性压力时采取的不同组织形式是影响宗教社会公益参与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章根据组织身份与组织合法性理论,提练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从第二章到第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从纵向历时性的角度,考察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在不同阶段应对合法性压力进行组织身份建构的条件、过程与结果。第六章是全文的结论与讨论部分,在总结了基督教青年会的组织身份建构过程以后,又对当代宗教(主要是基督教)参与我国社会公益事业的组织化形式作了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组织身份 组织合法性 宗教性非营利组织 社会公益事业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977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前言12-55
  • 1.1 问题的提出14-19
  • 1.2 相关研究综述19-41
  • 1.2.1 基督教青年会研究:组织身份的断裂20-23
  • 1.2.2 当代大陆基督宗教社会服务研究23-28
  • 1.2.3 台湾的宗教社会服务研究:宗教组织的两难困境28-31
  • 1.2.4 美国的宗教性非营利组织研究31-39
  • 1.2.5 简短的评论39-41
  • 1.3 分析框架与相关说明41-55
  • 1.3.1 分析框架41-49
  • 1.3.2 篇章结构与研究说明49-55
  • 第二章 教会与社会之间(1949年以前)55-93
  • 2.1 宗教身份:来源与不稳定性的基础56-62
  • 2.2 合法性约束下宗教身份的表达62-68
  • 2.2.1 宗教身份在早期发展中的合法性功能62-65
  • 2.2.2 宗教身份的行动基础65-66
  • 2.2.3 宗教身份的成员认同基础66-68
  • 2.3 基于宗教身份的合法性流失68-73
  • 2.3.1 非基督教运动的影响:合法性的教外冲击与教内限制68-70
  • 2.3.2 社会福音解释能力的衰落70-71
  • 2.3.3 北美基督教青年会的世俗化趋势71-73
  • 2.4 事业及资源:立足于世俗社会领域73-82
  • 2.4.1 非宗教性质的社会事业及其构成73-78
  • 2.4.2 资源构成78-82
  • 2.5 教会与社会之间:身份建构的努力及其困扰82-91
  • 本章小结91-93
  • 第三章 为基督教服务的组织(1949-1966)93-119
  • 3.1 基督教青年会继续存在的合法性基础94-101
  • 3.1.1 政治合法性95-98
  • 3.1.2 功用合法性98-101
  • 3.2 基督教青年会行动领域的变化101-106
  • 3.2.1 宗教领域边界刚性化101-103
  • 3.2.2 基督教青年会行动领域的限定103-106
  • 3.3 组织身份的进一步模糊化106-117
  • 3.3.1 合法性机制下与教会组织的趋同107-111
  • 3.3.2 缺乏行动基础的宗教身份111-114
  • 3.3.3 国家管理体制及组织身份的外部认知114-117
  • 本章小结117-119
  • 第四章 身份重建:现代非营利组织(1980年代以来)119-156
  • 4.1 身份重建的宏观基础119-130
  • 4.1.1 宗教领域的变化与组织恢复120-123
  • 4.1.2 世界基督教青年会的开放趋势123-127
  • 4.1.3 非营利组织行动领域的制度化127-130
  • 4.2 身份重建的组织基础130-141
  • 4.2.1 “四会合一”下与单位体制的同构131-135
  • 4.2.2 社团领域的制度支持与上海青年会自立诉求的实现135-141
  • 4.3 身份重建:意义与合法性获得141-155
  • 4.3.1 恢复初期“拾遗补缺”的社会服务141-143
  • 4.3.2 走出会所,,走向社区143-146
  • 4.3.3 现代非营利组织:身份的确立146-152
  • 4.3.4 现代非营利组织身份的行动引导与合法性保障功能152-155
  • 本章小结155-156
  • 第五章 无形的十字架:身份重建后的基督教因素156-186
  • 5.1 体现为工作人员文化157-176
  • 5.1.1 理事们157-168
  • 5.1.2 干事们168-172
  • 5.1.3 工作人员文化172-176
  • 5.2 体现为组织外部形象176-180
  • 5.3 体现为虚拟组织身份180-184
  • 本章小结184-186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186-205
  • 6.1 基本结论186-198
  • 6.1.1 组织身份建构的动因:不同合法性要求之间的差异187-189
  • 6.1.2 组织身份建构的结果:合法性来源与类型之侧重点的变化189-194
  • 6.1.3 组织身份建构的基本条件:行动领域的多元化与制度化194-198
  • 6.2 进一步讨论:当代宗教公益事业参与的组织化形式198-205
  • 参考文献205-216
  • 附录一 深度访谈记录编码表216-217
  • 附录二 本文所使用的图表217-21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218-219
  • 致谢219-221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佳;;中国佛教团体与慈善公益事业研究评述[J];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奚松伟;我国宗教财产法律制度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莫娜;论社会转型期我国宗教非政府组织功能的发挥[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林琳琳;中国庙产归属法律问题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2年

4 陈世佳;论我国宗教财产的民事保护[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5243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243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9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