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耶儒结合”
发布时间:2017-07-18 02:17
本文关键词:论“耶儒结合”
【摘要】:16世纪末大批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传播基督教信仰。在这些来华耶稣会士中,利玛窦创造性地将天主教教义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相结合,堪称明末来华传教的成功典范。而《天主实义》正是研究利玛窦在华传教思想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本文结合利玛窦撰写《天主实义》的时代背景,试图探讨《天主实义》中所展现的利玛窦“耶儒结合”的传教方式,揭示出此方式对异质文化交流所提供的思想借鉴与历史启示。 文章首先考察的是《天主实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明代中后期,欧洲航海者发现新大陆,开辟了东西新航路,天主教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开始传教。当时中国人对外来宗教普遍采取排斥的态度,利玛窦为迎合中国社会大众,着儒服,戴儒帽,学汉语,以图拉近与国人的距离。此外,利玛窦认识到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阶层是处于统治阶级的士大夫阶层,因此努力研习儒家经典,与士大夫阶层广泛结交,由此撰写《天主实义》一书。 第二章考察的是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所体现的“耶儒结合”的传教方式,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对先秦儒家的认同与附和,对宋明新儒家的驳斥与批判以及对佛教与道教的排斥与否定。在《天主实义》中,利玛窦引用古代儒家经典,来阐释天主教的诸多教义,以谋求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之间的相通之处,并借此批判和否定宋明新儒家以及佛教、道教中与天主教教义相违背的思想,以谋求士大夫阶层对天主教的认同与接受,,从而促进天主教在中国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的广泛传播。 第三章考察的是《天主实义》的历史影响。利玛窦撰写《天主实义》,为耶儒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践模式,这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全新典范,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此种模式及其典范效应的分析。
【关键词】:传教策略 耶儒结合 文化适应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7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天主实义》的时代背景8-17
- 1.1 利玛窦传教的社会背景8-11
- 1.2 利玛窦传教时期的中国社会:晚明学术与思想大势11-13
- 1.3 利玛窦传教的神学背景13-17
- 2 《天主实义》的传教方式——“耶儒结合”17-33
- 2.1 “耶儒结合”的概念分析17-19
- 2.2 “耶儒结合”的内涵19-33
- 3 《天主实义》的贡献与不足33-41
- 3.1 历史影响——一种具有普世性的文化传播模式33-38
- 3.2 局限——缺失与不足38-41
- 致谢41-42
- 参考文献42-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慧敏;;浅论利玛窦的传教活动[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7期
2 疏仁华,杨东明;利玛窦传教问题琐谈[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张梅贞;;从文化适应理论看明朝利玛窦的跨文化传播[J];理论界;2008年02期
4 赵书妍;试析利玛窦的适应性传教方式成功的原因[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孙思旺;略论利玛窦的传教策略[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疏仁华;利玛窦传教的文化透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刘耘华;利玛窦等早期传教士的学术传教策略及其文化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8 高海桂;崔婉虹;;利玛窦“曲线传教”文化适应策略[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9 郭熹微;试论利玛窦的传教方式[J];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01期
10 宋荣培;利玛窦的《天主实义》与儒学的融合和困境[J];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01期
本文编号:555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55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