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禅佛性论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牛头禅佛性论思想研究
【摘要】: 牛头禅作为禅宗的重要一支,其形成与发展,对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尤其是禅宗的发展可说是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佛学尤其是禅宗的特质。本文试通过对牛头禅佛性论思想和研究,显扬其中蕴涵的佛学价值。 文章第一章通过介绍牛头六祖,对牛头宗的历史传承做了一个细致的梳理。同时对较有争议的史料问题进行考辨,尽可能地得出了一个相对客观的结论,从而更好地弄清牛头六祖在思想传承上的关系。 第二章则是从般若实相论入手,分析牛头禅佛性论思想的理论渊源——“无道为本”的般若实相论,论述了法融和慧忠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第三章着力介绍牛头初祖法融的“无情合道”佛性论思想,并相应地论述了 与三论吉藏的“无情成佛”论的渊源以及对南宗禅系慧忠等禅师的影响。 第四章围绕牛头禅依据其佛性论思想提出的禅修法门——“无心用功”展开,论述了法融和慧忠对“无心用功”的诠释以及宗密对这个修禅法门的评价。
【关键词】:牛头禅 无道为本 无情合道 无心用功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6
- 引言6-9
- 第1章 牛头禅历史传承9-19
- 1.1 牛头禅六祖生平9-15
- 1.1.1 初祖法融10-12
- 1.1.2 二祖智岩等牛头祖师12-15
- 1.2 牛头禅历史传承考辨15-19
- 第2章 “无道为本”的般若实相论19-22
- 2.1 “虚空为道本”——法融19-21
- 2.2 “虚无是实体”——慧忠21-22
- 第3章 “无情合道”的佛性论22-26
- 3.1 “草木合道”——法融22-23
- 3.2 “无情合道”与三论吉藏“无情成佛”的渊源23-24
- 3.3 牛头禅佛性论与南宗禅佛性论24-26
- 第4章 “无心用功”的修禅法门26-30
- 4.1 “绝观忘守”——法融26-28
- 4.2 “任心自在”——慧忠28-30
- 结束语30-32
- 参考文献32-34
- 相关参考文献34-35
- 致谢35-36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班班多杰;;《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六[J];中国藏学;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周琦;;天台山文化“和合学”概论[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赵改萍;;浅析马祖道一的禅学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学愚;;佛学模式转换:“无我”与“如来藏”[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潘振元;;呼吸万籁一奇僧——从《百怪图》看大休和尚的书画艺术[A];纪念大休上人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遂;禅宗思想与盛唐诗歌的“唯在兴趣”[N];光明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朱凯 卢咏梅;重现南京佛教文化的鼎盛与辉煌[N];南京日报;2008年
3 陈鹰;佛教旅游的生态化研究[N];江南游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刀吉仁青;藏传佛教文献中的佛性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熊韦锐;正念疗法的人性论迷失与复归[D];吉林大学;2011年
3 韩艳秋;天台智榃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韶宇;智旭佛学易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刘续腾;华严宗教理思想的形成[D];复旦大学;2011年
6 刘艳芬;佛教与六朝诗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欧顺军;伦理视域下的佛教平等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玄宗女贵莲(释慧莲);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潘蒙孩;《坛经》禅学新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10 韩丽华;回归诚明[D];苏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丽娜;牛头禅佛性论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韩焕忠;佛性论与儒家人性论重建[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3 宋玉波;唯识学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中古时期)[D];西北大学;2000年
4 冯永昌;北朝地论师“当常”、“现常”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张有才;中国净土宗伦理思想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6 王文进;存在的澄明与佛性之悟[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径真;佛教的生态环保思想与实践及其现代价值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郑宏颖;试析李翱《复性书》之“性”的来源[D];兰州大学;2010年
9 吴林林;“无情有性”论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肖自强;屠隆佛教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742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74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