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宗教的文化适应:以泰国德教白云师尊造像演变为例
本文关键词:海外华人宗教的文化适应:以泰国德教白云师尊造像演变为例
【摘要】:发源于20世纪30、40年代广东潮汕地区的德教,是倡导行善积德、宣扬华人传统道德观的当代海外华人宗教。在当代泰国,德教与主流社会的关系尤为密切。德教初传泰国,始于1945年底泰国侨生林修悟由汕头返回曼谷时,带去了"白云师尊"画像及香火。随后,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泰国的政治背景下,德教在曼谷逐步发展,取得了合法地位。与此同时,"白云师尊"的造像特征,也由"道貌"易为"僧容"。本文以泰国德教界所供奉的白云师尊造像的历史演变为案例,探讨20世纪50年代初海外华人本土化的历史背景下,华人宗教的文化适应的历史过程与具体机制。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关键词】: 海外华人宗教 文化适应 泰国 德教 造像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海外华人文献与中华文化传承》(批准号:12YJC770008)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南亚孔教、孔子信仰研究”(批准号:11BZJ032) 广东省社科“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特别委托项目《广东华侨宗教信仰研究》(批准号:GD14TW01-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8
【正文快照】: 一、引言:问题、材料与方法对于图像资料与历史研究的关系,葛兆光教授曾精辟地指出:图像资料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辅助”文字文献,也不仅仅局限于被用作“图说历史”的插图,当然更不仅仅是艺术史的课题,因为图像是历史中的人们绘制的,它必然蕴涵着某种有意识的选择、设计和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道格拉斯·雷伯克;饶志明;张斌;;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模式[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3年03期
2 曹云华;宗教信仰对东南亚华人文化适应的影响[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宇振;;图像内外:中国古代城市地图初探[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2期
2 邓菲;;图像与思想的互动——谈跨学科研究中的图像艺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刘晓燕;;中国视觉修辞研究的进路[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赵世瑜;;图像如何证史:一幅石刻画所见清代西南的历史与历史记忆[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年02期
5 乔光辉;;抽象与世俗:建本《西游记》插图的文本接受[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6 宋丙玲;;北朝时期的胡人俑[J];东方考古;2012年00期
7 赵贞;;敦煌学学术史与方法论的新开拓——评《博望鸣沙:中古写本研究与现代中国学术史之会通》[J];敦煌研究;2013年06期
8 郭建平;顾明栋;;视觉表征的意识形态和审美逻辑——本土图像艺术中的“他者”形象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9 乔光辉;郭威;;金陵插图与《西游记》传播——兼谈金陵、徽州、建阳插图异同[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韩春平;;论明代坊本通俗小说版画“话语”功能的“多声部”特征[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宇振;;城市历史地图与近代文学解读中的重庆城市意象[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小健;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韩春平;传统与变迁:明清时期南京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张长虹;移民族群艺术及其身份:泰国潮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胡春艳;抗争与妥协:马来西亚华社对华族母语教育政策制定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0年
5 许爱联(Chidhathai Puyati);曾心文学创作与80年代以来泰华文学思潮[D];吉林大学;2012年
6 吴薇;近代武昌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李啸非;晚明环翠堂版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8 李栋材;融合 共生[D];华侨大学;2013年
9 孙玲;先秦两汉题材通俗小说及其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10 甘德政(KAM DE ZHENG);中英(英中)关系与马来亚华人的身份认同[D];复旦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玉玺;传统木刻语言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程程;马来西亚“\荺悄锶恰弊迦褐怂ィ阂桓龌俗迦盒怂サ钠羰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旃媛媛;从宗教信仰看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文化适应[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秦璞;变迁与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06年
5 杨芳青;泰国华文微型小说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罗华;稳固的边缘:老挝华人社会的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7 贾志月;从“多神”到“基督”:美籍华人宗教信仰变迁及其影响[D];暨南大学;2008年
8 矣琴;泰国南邦府华人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潇湘;明代小说版画插图的表现形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齐童巍;记忆的修复:中国当代原创图画书的历史整理与阐释[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汤开建;中国现存最早的欧洲人形象资料——《东夷图像》[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01期
2 陈景熙;;德教海外扬教与“香叻暹汕”贸易体系[J];海交史研究;2008年01期
3 德里西塔·昂·西;冬青;;融合和认同:二次大战后菲律宾华人社会的社会变化[J];南洋资料译丛;1989年03期
4 吉原和男;黄蕴;;东南亚华人德教述论——以儒教为切入点[J];思想战线;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雅丽;华锦木;;文化适应的研究综述[J];科技视界;2013年02期
2 祝婕;;论来华预科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J];语文天地(高教.理论);2013年01期
3 王旭贝;;简论文化适应与二语习得[J];青年文学家;2013年04期
4 吕玉兰;来华欧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调查与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3期
5 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6 高发元,刘峰;论文化适应的双重性与调适取向的多样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任裕海;论跨文化适应的可能性及其内在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8 冒国安;论文化适应[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马德森,刘一民,房蕊;运动员跨文化适应能力评估体系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10 胡兴旺,蔡笑岳,吴睿明,李红,张志杰;白马藏族初中学生文化适应和智力水平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文化适应与跨文化交际[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付佳;唐宁玉;;文化适应研究新方法初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刘杨;方晓义;;文化适应的标准、过程及影响因素[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苏娟;梁福成;白学军;;蒙族中学生文化适应与智力水平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吴丽;;失地农民幸福感与文化适应关系实证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严文华;;德国旅居者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质性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严文华;;日本留学生和工作者的跨文化适应:以上海为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徐丽琼;;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研究——以北京市一所公立中学为例[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9 肖乐明;胡大立;曲绍民;;航海职业教育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探讨[A];第四届广东海事高级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周云水;;小民族的生计模式变迁与文化适应——独龙族社会结构变迁分析[A];共识(2009秋刊02)[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权 武汉钢铁公司总法律顾问;企业“走出去”:文化适应比技术更重要[N];中国企业报;2014年
2 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 杨庭硕;文化对自然与生态系统的适应具有层次差异[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陈国明 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执行主席 廖静 译;跨文化适应是跨越文化边界的游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莫幸福;宗教发展与文化适应[N];中国民族报;2014年
5 金荣渊 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教授 任瑞阳 译;压力、适应和成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张雷生 韩国柳韩大学、延世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社会支持网络提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叶子;印尼华人的文化适应[N];中国民族报;2005年
8 程菲 李树茁 悦中山 西安交通大学;文化适应对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N];中国人口报;2014年
9 李可;失地农民怎样才能融入城市生活[N];中国社会报;2005年
10 刘明;塔吉克族的迁徙与水文化适应[N];中国民族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霜;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3 孙亚楠;韩人社区与“韩味”青岛[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曹经纬;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跨文化适应的压力及应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劲梅;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梅;在华的美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汤林芳;从人际圈的角度分析海外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龚晓梅;来华印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压力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4 车笠;美国旅居者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许琳;留法中国学生的适应性因素调查:情绪调节、社会支持和文化适应应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黄文虎;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与结果变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白兰;试论西安市美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新意;多元化视角下藏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慧珠;移民,,文化适应与文化价值: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和他们移民父母的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段灵华;中国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探索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75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75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