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教士对本地教会人士定位的转变
发布时间:2017-07-29 06:12
本文关键词:试论传教士对本地教会人士定位的转变
【摘要】: 新教入华的历史上曾分别于1877、1890、1907年召开过三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这三次会议都是回顾过去研讨未来的决策性会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1877到1907的30年是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特殊时期。传教士们在经历巨变的清末社会对于基督教在华“本土化”的思考逐渐增多,他们借助传教大会这一平台各抒己见,甚至激烈辩论。但主要由中国信徒发起的“本色”运动要迟至20世纪20年代才正式展开。因此,基督教在华本土化的进程不等同于狭义的“本色运动”。在中国基督教史研究领域里,本色化(indigenization)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学术界相关著作对“本色化”专题都有不同程度的论及,而对于涵义更为宽泛的“本土化”问题则讨论较少。本文认为,基督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经济、制度层面,而是文化、思想层面。传教士在基督教本土化的进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推动与阻碍兼而有之。本文拟在“本土化”这一更为宽泛的背景下,根据三次大会的会议记录及传教士在相应时段的其他言论,梳理在制度层面上传教士对中国教会人士定位的变化。本文认为,总体趋势是传教士认为中国教会人士从处于从属地位的被雇“助手”逐渐上升到更具有平等意味的“合作伙伴”,传教士面对中国教会的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传教士来华时间不同等都是造成他们观念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本土化 传教士 中国教会 传教大会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978
【目录】:
- 一、初显规模的传教士大会——1877 年大会12-21
- (一) 鸦片战争至1877 年大会相关讨论12-19
- (二) 小结19-21
- 二、传教策略的调整——1878 年至1890 大会21-26
- (一) 1878 年至1890 年大会相关讨论21-24
- (二) 小结24-26
- 三、危机与繁荣并存——1891 年至1907 百年大会26-35
- (一) 1891 年至1907 年百年大会相关讨论26-31
- (二) 小结31-35
- 四、传教士观念和传教策略的转变及其原因35-43
- (一) 传教士对中国教会人士定位的转变35-38
- (二) 传教士对中国教会人士定位转变的原因38-43
- 1. 传教士面对中国情势的变化39-40
- 2. 传教士自身的变化40-43
- 结语43-45
- 参考文献45-48
- 后记48-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建明;新编中国基督教通史的几点看法[J];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587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87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