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论《太上感应篇》“善”之意蕴

发布时间:2017-08-02 15:29

  本文关键词:论《太上感应篇》“善”之意蕴


  更多相关文章: 《太上感应篇》 太上 道德原则 善念 行善


【摘要】:关于“善”的问题,自古至今,一直为人类所追问。儒家多把“善”与天道规律的洞察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善”来自于天道。这种理论的设定在宋代理学家那里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他们把“善”上升为“天理”,一切伦理道德都是“天理”。成文于宋时的《太上感应篇》原本乃道教书,教人修道成仙。而或正是受当时儒学的影响,其作者借鉴模仿理学家之“天理”思路,把“善”上升为道教教义最高地位。《感应篇》全文旨在言“善”,教人修善成仙,始终不见服符受篆、吞丹食药、道场斋醮等内容。后为世人称为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劝善书。 “善”在《太上感应篇》中具有多重的意蕴:首先,“太上”关联“善”,在某种意义上为“善”的形上基础。“太上”是“道”之本体存在的一种特殊存在状态,在道教中表现为高无上之人格神——“太上老君”,也就是神秘化了的老子。《感应篇》认为其所提倡的“善”的内容,均来自于“太上”,质言之,“太上”规定“善”,乃“善”的存在依据。而人的行为又可以在“太上”那里得到回应,这即有了一种形上的意义。其次,“善”在世俗的道德生活中化为一种道德原则,要求人们按照“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总原则行事,而这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又具有独特的道教特征。再次,《感应篇》谈“善”,又特别阐发了心的重要性,认为“心起于善”。“善”在“一念”之处,便开始了,所以“善念”,的形成非常重要。既形成坚定的“善念”,就要勉励而行善,于是篇末言:“胡不勉而行之”。最后,个体在修善过程中,通过“一日三善”并持之以恒,逐渐把“善”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格。随着道德品格的不断积累,个体也会相应的成为“吉人”→“地仙”→“天仙”,从而进入逐渐递进的道德境界,最终到达道教意义上的仙境。 总之,《感应篇》中“善”的意蕴与天道观、知行观、理想境界等相贯穿,体现出当时道教教义方面的改革与完善。
【关键词】:《太上感应篇》 太上 道德原则 善念 行善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58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0
  • 引论10-17
  • 第一节 《太上感应篇》考证10-11
  • 第二节 《太上感应篇》思想渊源及教义拓展11-14
  • 第三节 研究现状14-17
  • 第一章 “太上”:“善”之形上基础17-27
  • 第一节 先秦“太上”概念与“太一”、“道”的关系17-19
  • 第二节 道教“太上老君”之“道”本体含义19-21
  • 第三节 以“太上”释“善”之形上意义21-27
  • 第二章 “善”:具道教特征的原则、规范27-38
  • 第一节 “善”之概念归属27-28
  • 第二节 “善”之原则28-30
  • 第三节 “善”之道德规范及其特征30-38
  • 第三章 “心起于善”与行善38-45
  • 第一节 “善”始于“心之一念”38-40
  • 第二节 “善念”如何形成40-43
  • 第三节 “勉而行之”的提出43-45
  • 第四章 “吉人”、“善人”与成仙45-52
  • 第一节 “吉人”、“善人”与品格养成45-47
  • 第二节 善德与成仙理想47-49
  • 第三节 作用于成善的功过考核49-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5
  • 后记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段玉明;《太上感应篇》:宗教文本与社会互动的典范[J];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2 向仲敏;;李昌龄注《太上感应篇》之臣民政治伦理思想管窥[J];宗教学研究;2007年03期

3 唐明邦;《老子想尔注》──道教祖师宣道的金科玉律[J];宗教学研究;1995年Z1期

4 张岱年;论老子的本体论[J];中国哲学史;199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們;道教自然观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099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099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5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