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在佛学与哲学之间

发布时间:2017-08-09 22:06

  本文关键词:在佛学与哲学之间


  更多相关文章: 性相 体用 本心 习心 无明 别教 圆教 本体论


【摘要】: 本论文的内容是关于熊十力和牟宗三哲学方法论研究。 第一,关于熊十力哲学范式形成过程和产生原因的分析。熊十力的哲学范式根源于当时学术界,特别是他出身的欧阳竟无师门对近现代中国学术形态中的宗教、科学、哲学等学术形态性质的普遍认识。 第二,通过熊十力几种唯识学著作的演变轨迹,分析“体用不二”模式的形成过程。熊十力比较中、西、印各方哲学形态,把佛学的“真如”、“性”、“相”、“功能”等概念重新诠释而与西方哲学的“本体”与“现象”、中国哲学的“形上”与“形下”等范畴安排在本体论的架构内,最后综合为“体用”关系,形成哲学本体论模式。这是熊十力哲学的本体论内容。从性质来说他的本体论表达了具有世界统一性特征的世界观理论形态,这是熊十力本体论的首要性质和特征。 第三,熊十力的著作中表达了两种“心性”范畴,一是“旧唯识学”的具有“多元”性质的“种识”,二是“新唯识学”的“体用一源”的“本心”,后一种是从本体论模式推导而来的,而不是在佛教宗派的心性理论形态中作出的选择。熊十力的“本体论”与“心性论”的结合导致了复杂的理论后果。通过佛学宗派形态理论分析,定性“本心”范畴与中国化佛学——主要是“如来藏系统”具有相同的性质。“新唯识论”的心性结构是:“本心——习心”,这个结构同时吸取了唯识学的两派内容(“虚妄唯识论”和“真常唯心论”)。熊十力哲学的重要特征是“本体宇宙的心性论”。熊十力从对“习心”概念意义的认识批评宋明“心学”和“禅学”。 第四,在牟宗三部分首先梳理关于“存有论”范式的理论,他区分“实有形态”、“境界形态”及“非实有形态”的“佛教式存有论”几种形态,其中佛教哲学有“别教”(唯识学的“阿赖耶识系统”和“如来藏系统”都属于此类)和“圆教”(天台宗哲学属于此类)两种形态之分。牟宗三以《大乘起信论》的“一心开二门”结构为哲学的“公共的模型”,进而建立“良知之自我坎陷”的儒家形上学形态。牟宗三认为“道德的形上学”是以佛教哲学的“圆教”形态为基础,以“圆善”问题为核心的系统,本文作者分析比较认为“道德的形上学”仍属于“实有形态”。 第五,林安梧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资源,特别是王船山的思想,提出了具有中国哲学特征的“诠释学的存有论”范式,他吸取了牟宗三关于佛教“圆教”形态理论阐发的思想,作为其“诠释学”的基本原则,从而消除了熊十力、牟宗三“形上学”范式的弊端,为经验层面存在的真实性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关键词】:性相 体用 本心 习心 无明 别教 圆教 本体论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10
  • 引言:在佛学与哲学之间10-15
  • 一、现代中国哲学的问题与现代新儒家10-12
  • 二、传统佛学与现代新儒学“形上学”观念形式的关联性12-15
  • 第一章 1923 年《唯识学概论》概念系统及唯识学著作系列略说——熊十力哲学的问题15-36
  • 第一节 1923 年版《唯识学概论》的观念系统结构16-28
  • 1.1.1 唯识章18
  • 1.1.2 诸识章18-19
  • 1.1.3 能变章19-20
  • 1.1.4 四分章20-22
  • 1.1.5 功能章22-24
  • 1.1.6 四缘章24-26
  • 1.1.7 境识章26-27
  • 1.1.8 转识章27-28
  • 第二节 其他唯识学诸作系列略说28-36
  • 1.2.1 1926 年版《唯识学概论》28-30
  • 1.2.2 1930 年版《唯识论》30-31
  • 1.2.3 《尊闻录》31-32
  • 1.2.4 《新唯识论》(文言文本,,一九三二年)32-33
  • 1.2.5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及《体用论》等33-34
  • 1.2.6 熊十力哲学的问题34-36
  • 第二章 熊十力的哲学范式探源——现代中国哲学的自我理解36-63
  • 第一节 熊十力的哲学范式探源37-42
  • 2.1.1 熊十力哲学范式在现代学术界的影响和意义37-38
  • 2.1.2 熊十力对哲学形态认识的转变38-40
  • 2.1.3 1926 年版《唯识学概论》“实体”概念的提出及本体论形态的形成40-42
  • 第二节 现代中国哲学的自我理解42-55
  • 2.2.1 “佛法非宗教非哲学”42-48
  • 2.2.2 传统佛学的“宇宙实相”与哲学的“本体”概念的关联性48-50
  • 2.2.3 熊十力对佛家之境行果学说的哲学本体论范式的转换50-55
  • 附:熊十力哲学形态萌芽辨考55-63
  • 第三章 从传统唯识学的种子论到《新唯识论》的本体论——“般若”学对熊十哲学的影响63-89
  • 第一节 从传统唯识学的“种子”论到《新唯识论》的体用论63-74
  • 3.1.1 从唯识学的“种子”论到《新唯识论》的“本体”论64-66
  • 3.1.2 从“众生多源”到“众生同源”66-70
  • 3.1.3 形上学结构的特点70-71
  • 3.1.4 真如、法性和法相概念的重新诠释71-74
  • 第二节 熊十力论“般若”学及大乘空有二宗74-79
  • 3.2.1 “般若学”介入“新唯识论”系统74-75
  • 3.2.2 熊十力对大乘空宗有宗的认识75-77
  • 3.2.3 熊十力对佛学之“三性”与“缘起理论”的认识77-79
  • 第三节 王恩洋论唯识宗“实相观”及“性相”与“体用”之辨79-89
  • 3.3.1 王恩洋论佛学的根本问题80-82
  • 3.3.2 王恩洋论唯识宗的“实相观”82-83
  • 3.3.3 “性相”与“体用”之辨83-89
  • 第四章 从传统唯识学的心识理论到《新唯识论》“心学”理论——佛学“如来藏系统”在现代中国哲学中的影响之一89-130
  • 第一节 从传统唯识学的心识理论到《新唯识论》的“心学”理论90-102
  • 4.1.1 “境不离识”:熊十力哲学的理论前提90-93
  • 4.1.2 《尊闻录》的“心学”思想93-96
  • 4.1.3 《新唯识论》系统内的“本心”和“习心”96-98
  • 4.1.4 从旧唯识学的“智”、“慧”到《新唯识论》的“性智”、“量智”98-101
  • 4.1.5 “本心”概念的自我表述101-102
  • 第二节 印顺太虚论佛教宗派形态理论102-117
  • 4.2.1 心性论理论形态的介入:如来藏系统的“真如缘起”论102-107
  • 4.2.2 印顺论“虚妄唯识论”与“真常唯心论”107-111
  • 4.2.3 太虚之佛法总决择谈111-113
  • 4.2.4 太虚论中国佛学的“圆中自性说”113-117
  • 第三节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之后心性理论的发展117-130
  • 4.3.1 “本心—习心”结构特征117-118
  • 4.3.2 《摧惑显宗记》:拒绝《起信论》系统118-120
  • 4.3.3 《存斋随笔》:熊十力哲学探索的结局120-121
  • 4.3.4 “本体宇宙的心性论”:熊十力哲学问题的反省121-130
  • 第五章 牟宗三“良知之自我坎陷”的存有论形态——佛学“如来藏系统”在现代中国哲学中的影响之二130-168
  • 第一节 哲学存有论的形态区分131-136
  • 5.1.1 “境界形态”和“实有形态”131-133
  • 5.1.2 佛学的“非实有形态”性质133-135
  • 5.1.3 反省熊十力的“本体论”范式与佛学内容之不相应135-136
  • 第二节 如来藏系统中的“存有论”136-147
  • 5.2.1 关于《大乘起信论》在佛教思想史上意义的认识137-138
  • 5.2.2 “真常心”:成佛的先天的、超越的、必然的保障138-141
  • 5.2.3 “生灭门”(无明)于“真常心”之间接“依止”关系141-142
  • 5.2.4 “一心开二门”架构的哲学意义142-147
  • 第三节 天台“圆教”的存有论147-157
  • 5.3.1 般若学的“融通淘汰,令归实相”和《法华经》的“开权显实”147-150
  • 5.3.2 “佛性”观念与佛教式存有论的关系150-151
  • 5.3.3 天台宗的“一念无明法性心”151-153
  • 5.3.4 天台圆教系统中的“存有论”153-157
  • 第四节 “道德的形上学”与“佛教式的存有论”及道家“境界形态”的存有论之比较157-168
  • 5.4.1 “圆善”:哲学的最高问题159-162
  • 5.4.2 儒家道德义的“良心”与佛家的“真常心”之性质比较162-163
  • 5.4.3 儒家形上学与佛教式存有论之在“系统”特征之比较163-166
  • 5.4.4 儒家形上学与道家形上学特征之比较166-168
  • 第六章 林安梧的“诠释学的存有论”——“后新儒家哲学的问题向度”168-180
  • 第一节 诠释学的存有论169-175
  • 6.1.1 “存有三态论”169-171
  • 6.1.2 牟宗三理论的核心及限制171-174
  • 6.1.3 中国哲学的“道论”与西方哲学的“存有论”之比较174-175
  • 第二节 入于“生活世界”开显存有之真实175-180
  • 6.2.1 肯定经验层面的真实性重开儒学的社会实践之门175-176
  • 6.2.2 从“无明”到超越:仁心的凸显176-180
  • 结束语:佛学唯识学对现代新儒学观念形态的影响180-188
  • 后记188-191
  • 参考文献191-194
  • 个人简历194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琳;熊十力的直觉思想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47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47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8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