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显微“仙圣”观的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7-08-10 04:08
本文关键词:陈显微“仙圣”观的哲学思考
【摘要】: 道教素来以得道成仙为其修行的最高旨趣。道教界对神仙的称呼有神人、仙人、真人、圣人、至人等,但真正“仙圣”并提的现象并不多见。据我所知,“仙圣”一词最早出现在《列子》中。之后,道教人士多次提及“圣人”。在他们的作品里,“圣人”与“仙人”往往是可以通用的,因此,我认为,把道教界的“仙人”和“圣人”合称为“仙圣”也未为不可。 本文之所以沿用“仙圣”一词,并不是要在道教“仙人”和“圣人”等概念之外别树一帜,而是为了区别于儒家的“圣人”。陈显微身处南宋时期,在他的《文始经言外旨》完成之际,正是理学快速发展时期,理学的“圣人”观甚嚣尘上。为了表明陈显微的“圣人”观在吸取理学精华之外,另有深厚的道家韵味,故而采用“仙圣”一说。 本文主要是分六部分来论述陈显微的“仙圣”观。具体如下: 导言:提出问题,,阐述把陈显微的《文始经言外旨》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原因,回顾学术界对该书的研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写作意义。提出用生命哲学的研究方法来阐释陈显微的“仙圣”观。 第一章:介绍陈显微的生平及作品。简述陈显微所处的时代及文化背景,并阐释这些文化背景对陈显微的“仙圣”观的影响。 第二章:论述陈显微“仙圣”观的基础。传统道教的“仙圣”观是它的文化资源,而陈显微自身的“道论”则是它的哲学基础。 第三章:介绍陈显微的“仙圣”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仙圣”的品质,以及陈显微“仙圣”观的时代特点。 第四章:在明确陈显微的“仙圣”的品质和特点之后,讨论陈显微的修圣方法。其修圣方法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又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余论:从《文始真经》的流传情况及后世对《文始真经》的注解情况,来阐述陈显微对《文始真经》注疏学的影响。
【关键词】:陈显微 仙圣观 生命哲学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958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9
- 导言9-13
- 第一章 陈显微及其著述的文化背景13-18
- 第一节 陈显微及《文始经言外旨》13-15
- 第二节 陈显微所处的时代及其文化背景15-18
- 一、道教内丹学的繁荣15-16
- 二、佛教的渗透16
- 三、理学的发展16-18
- 第二章 道教“仙圣”观及其哲学基础──观天体“道”18-26
- 第一节 道教“仙圣”观的提出18-20
- 第二节 “道”与“仙圣”的关系20-21
- 第三节、陈显微对“道”的诠释21-26
- 一、道化生万物21-22
- 二、道无处不在22-23
- 三、道不可言说23-24
- 四、道无为顺自然24-26
- 第三章 陈显微的“仙圣”观26-33
- 第一节 “仙圣”的品质26-31
- 第二节 内丹而圣:陈显微的仙圣追求31-33
- 第四章 “仙圣”的修成33-49
- 第一节 超越生死的修炼目的33-34
- 第二节 求与不求、执与不执34-37
- 第三节 息心忘识,制情制意37-42
- 第四节 全精抱神42-47
- 第五节 积德累行47-49
- 余论 陈显微对《文始真经》注疏学的影响49-51
- 参考文献51-54
- 后记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义华 ,章伟文;略谈陈显微关于内丹修炼的火候思想[J];中国道教;2003年04期
2 张树业;生命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历史和未来[J];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3 常大群;;中国传统文化的圣人观[J];齐鲁学刊;2007年02期
4 李霞;道家生命观的主题嬗变[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6期
5 牟钟鉴;道教生命学浅议——从陈
本文编号:648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48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