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中国汉传佛教忏悔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19:14

  本文关键词:中国汉传佛教忏悔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汉传佛教 忏悔 因果观 戒律观 中国化


【摘要】:忏悔是各宗教所共同具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佛教不可或缺的思想和修持方法。佛教忏悔有着显著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理论蕴涵和实践意义。它不仅是基于人类共同生活的道德自律,也提供人们用以伏灭罪业与对治烦恼的方法,是求证解脱之道和探索生命实相的重要途径,是从凡夫到成佛的生命进化的实践法门。 忏悔思想及其方法自传入中土后,与中华传统文化交涉融会,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忏悔行法,成为中国佛教的显著特色之一。 本文以汉传佛教忏悔为理论展开,共分二部分:绪论和正文。其中正文又开列为五章。 绪论部分,从理论和实践二方面简介佛教忏悔思想和中国忏悔法门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简介忏悔思想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手法和目的。 第一章,概述汉传佛教忏悔思想的理论渊源,是全文讨论的基础。第一节介绍《阿含经》和小乘戒律中有关忏悔的思想。阐明小乘经典中关于忏悔的思想和方法不但内涵丰富,且已隐含或显露了大乘忏悔的意味。第二节简介大乘经典的忏悔思想。认为忏悔是大乘菩萨道的重要修习内容和实践方法;菩萨为救度众生,慈悲无尽,故忏悔无尽;菩萨不仅要为自己的过咎忏悔,也须代为众生忏悔。介绍汉地菩萨戒的流传情况和菩萨戒的主要内容,分析菩萨戒与忏悔的关系,指出菩萨戒的授受必须以忏悔为前提,忏悔的方式较之小乘有更多的方便,也更为殊胜,特别是可以忏除波罗夷罪。 第二章,分二节叙述。第一节先从语源学角度分析“忏”和“悔”的原语
【关键词】:汉传佛教 忏悔 因果观 戒律观 中国化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949
【目录】:
  • 绪论12-20
  • 第一章 中国汉传佛教忏悔的理论渊源20-40
  • 第一节 《阿含经》与小乘戒律的悔过思想20-29
  • 一、《阿含经》中的忏悔思想20-24
  • 二、小乘戒律的忏悔观与忏法24-29
  • 第二节 大乘经戒的忏悔思想29-40
  • 一、忏悔在大乘菩萨道中的地位29-31
  • 二、大乘忏悔的特点31-33
  • 三、大乘戒律与忏悔33-40
  • 第二章 汉传佛教忏悔的因果观40-63
  • 第一节 汉传佛教忏悔释义40-47
  • 一、忏与悔意义的合流40-44
  • 二、大小乘忏悔的融通44-47
  • 第二节 忏悔的因果观47-63
  • 一、罪障——忏悔的缘起47-55
  • 二、灭罪——忏悔之旨55-63
  • 第三章 汉传佛教忏悔的戒律观63-90
  • 第一节 汉传佛教戒律与忏悔的融通63-71
  • 一、道安制规与礼忏63-65
  • 二、道宣以《四分律》为依,以大乘精神行持的戒律观65-68
  • 三、道宣的忏悔思想68-71
  • 第二节 基本戒律与忏悔71-79
  • 一、三皈五戒与忏悔71-76
  • 二、十善业戒与忏悔76-79
  • 第三节 无相戒与无相忏79-90
  • 一、禅宗无相戒79-83
  • 二、无相戒与无相忏83-86
  • 三、无相忏的演变86-90
  • 第四章 中国化的忏悔法门90-163
  • 第一节 忏仪行法之源流及实践90-105
  • 一、忏仪行法之源流90-97
  • 二、修忏实践的形态及其变迁97-105
  • 第二节 “五法”忏悔105-119
  • 一、“五法”忏悔仪科的起源105-106
  • 二、“五悔”之内容及相互关系106-119
  • 第三节 念佛忏悔119-134
  • 一、念佛忏悔119-131
  • 二、念佛忏悔在忏悔法门中的地位131-134
  • 第四节 讽诵忏悔134-140
  • 一、讽诵的忏罪功用134-136
  • 二、忏悔行法中讽诵136-140
  • 第五节 实相忏悔140-152
  • 一、实相与忏悔140-143
  • 二、实相忏悔法143-152
  • 第六节 忏悔运“心”152-163
  • 一、至心154-157
  • 二、正信心157-158
  • 三、惭愧心158-161
  • 四、发露心161-163
  • 第五章 中国化忏悔法之特质163-194
  • 第一节 事忏与理忏相融163-171
  • 一、事忏、理忏的中国化分类163-167
  • 二、事理无碍的忏悔行法167-171
  • 第二节 止观与忏悔结合171-178
  • 一、忏悔是止观的前加行171-175
  • 二、止观即忏悔175-178
  • 第三节 慈悲与孝道兼济178-185
  • 一、佛教慈悲与儒家孝道178-182
  • 二、忏悔思想中慈悲与孝道的贯通182-185
  • 第四节 代忏思想的社会化运用185-194
  • 一、镇护国家186-189
  • 二、消灾免难189-190
  • 三、济幽荐亡190-194
  • 主要参考文献194-197
  • 本人在读其间研究成果197-198
  • 声明198-199
  • 后记19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小方;试论佛教的生命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承贵;赖虹;;朱熹视域中的佛教伦理论——朱熹对佛教伦理的认知及其检讨[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瑞明;雅人深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保明所;西双版纳傣语中的巴利语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桑大鹏;三种《华严》及其经典阐释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雪英;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南昌大学;2006年

2 李成;玄奘“转识成智”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曹三尚;居士佛教伦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东明;宗喀巴中观哲学思想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6906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906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c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