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二程哲学与道家、道教

发布时间:2017-08-18 16:31

  本文关键词:二程哲学与道家、道教


  更多相关文章: 二程哲学 道家 道教 儒学


【摘要】:面对儒学自隋唐以来逐渐衰微的情势,儒家学者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必须把儒学从只重视经世致用的形而下层面上升到本源论和本体论的形而上层面。而在本源论和本体论方面,佛教、道教的哲学理论性和思辨性无疑要比儒学精致得多。北宋理学家出于此目的对佛道二教的思想有所吸收,,既顺应了三教融合的大趋势,也是儒学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二程哲学作为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以前,二程与佛教的关系较受重视,本文则从道家、道教的角度去分析。当然,二程受到道家、道教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们即使没有认真地研读过某些道教经典,但身处于深厚的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中,也必然间接地受到它们的影响。况且,二程一向以儒家道统自居,锋芒直指释、道二家,如果他们不对释、道经典有所了解,其批判恐怕难以切中要害。总的看来,二程是在形而上的层面吸收道家、道教思想,最终目的是为了论证形而下的封建伦理纲常的自然合理性。 二程的思想十分丰富,本文只是就哲学方面与道家、道教思想进行一些探讨,至于非哲学方面只好存而不论。文章以二程哲学为主线分三部分进行论述。第一,本体论。二程以理为根本范畴,理是对天地自然和人伦物理的最高概括。受到唐代道教哲学以理释道的影响,二程以理取代道,他们特别强调理在本体层次上的实在性,所以理既内在于万物之中,又是万物存在的本体根据。这样,理既与道家、道教的虚空之道相区别,又使儒家伦理的价值本体更好地落实到社会和人生之中。在二程哲学的逻辑结构中,从理到物只是手段,而格物穷理以致道德之知才是目的。联系道家、道教的道本体来看,理和道的关系,理和物的关系,理的本体论和本源论统一性方面是本章重点讨论的对象。第二,心性论。传统儒学主要是道德哲学,所强调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化问题本原于人的心性,只是由于心性又本原于宇宙,理学家才不得不对宇宙本体进行追问,所以他们必须从理进入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再最后落实到人身上。而人的问题最集中地体现在心性范畴上。二程在坚持天下一理的基础上,具体区别了理、命、性、心、情、静、敬等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道家、道教的心性论亦十分丰富,并且有着佛教所缺乏的入世倾向,成为二程提高儒学思辨性的最主要来源。本章拟对理与性、理与命、理与心、性与情、性与命、静与敬、道心与
【关键词】:二程哲学 道家 道教 儒学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244;B959
【目录】:
  • 导言8-12
  • 第一章 本体论12-20
  • 第一节 道与理12-14
  • 第二节 “理”本源论与本体论的结合14-18
  • 第三节 理一分殊与圣道可分18-20
  • 第二章 心性论20-34
  • 第一节 心、性之概述20-22
  • 第二节 有关心性论的几对范畴22-34
  • 一、理与性22-23
  • 二、性与情23-24
  • 三、性与命24-26
  • 四、静与敬26-29
  • 五、理与心29-31
  • 六、道心与人心31-34
  • 第三章 境界论34-47
  • 第一节 知与行34-36
  • 第二节 格物致知36-40
  • 第三节 成圣与成仙40-42
  • 第四节 圣人之乐42-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5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丽英;顺化与逆化——道教哲学的思维特征[J];中国道教;2002年04期

2 付长珍;宋儒境界论——以儒释道会通为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李大华;自由、自然与境界——论成玄英的《庄子疏》[J];中国哲学史;2003年03期

4 冯达文;;“曾点气象”异说[J];中国哲学史;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695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95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4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