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岩体稳定性监测系统应用与研究
本文关键词:石窟岩体稳定性监测系统应用与研究
【摘要】:石窟岩体不稳定病害是威胁石窟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需实时对石窟类岩体稳定性变化进行监测,获得的大量基础数据,可进一步验证和校核石窟类岩体保护的各种数学模型的有效性、可靠性。本研究以云冈石窟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各种监测手段在石窟岩体稳定性分析评价中的应用。成功地引入工程安全监测中的分析方法,研发了石窟岩体稳定性监测数据分析系统,对岩体表面变形、危岩体倾斜及岩体表面温度场分布等与岩体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因素进行了探索性应用研究。本研究促进了文物保护与其他专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加强了我国石窟文物保护的科技支撑能力。
【作者单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关键词】: 稳定性监测系统 石窟岩体
【分类号】:K879.2
【正文快照】: 0引言石窟作为一种不可移动文物,复合了建筑、遗址、雕刻艺术、地质体等特性。我国古人为我们留存下大量珍贵的石窟雕像艺术遗产,但石窟赋存于地质环境之中,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受地质构造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各种环境地质病害,其中洞窟失稳破坏严重威胁了石窟的保存。我国现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虎;叶为民;朱合华;王初生;丁文其;;岩体稳定性分级研究综述[A];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伟;谢永亮;庄惠平;张海波;孙金坤;;近距爆炸对岩体稳定性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3 田永绥;;论金川岩体稳定性分析法及其应用[A];甘肃岩石力学与工程进展——第四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C];1996年
4 陈双世;;白银小铁山矿岩体稳定性的模糊数学与灰色聚类评价[A];甘肃岩石力学与工程进展——第四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C];1996年
5 黄伟;吴基文;蔡东红;童世杰;冯松宝;;任楼煤矿5_1-7_2煤层段岩体稳定性评价[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6 何珊儒;李伟荣;黄秀丰;;岩体稳定性的野外判据[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章军;叶燎原;;岩体稳定性评价的模糊概率方法[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庄再明;;坝基高地应力区岩体稳定性评价[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9 王永才;高谦;;金川矿山岩体稳定性的动态聚类评价[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10 袁子清;杨小聪;唐礼忠;杨承祥;汪令辉;;揭示矿山岩体稳定性变化特征的地震活动定量特征研究[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露;露天采场内大型边缘矿开采的岩体稳定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沈志华;基于超声波技术的岩体稳定性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2 李争荣;岩体稳定性的声发射监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3 裴强强;基于GEO-slope的莫高窟岩体稳定性分析与地震荷载动力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申延;寺庄矿区工程岩体稳定性及采场合理跨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陈刚;流形元法(NMM)在岩体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715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15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