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霖道霈禅师禅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01:11
本文关键词:为霖道霈禅师禅学研究
【摘要】:本研究主要分为七个部分,即绪论、为霖道霈禅师禅修观、禅教观、禅净观、禅史观、三教观以及余论等。各部分既可独立成篇,在客观上又是一个逻辑整体,如在禅修观问题上,其中必不可少地会涉及到禅教观、禅净观等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笔者在保证论述全面的前提下,尽量避免重复雷同,在布局谋篇时尽量兼顾论文的系统性。这七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绪论:主要介绍学界目前关于禅学研究特别是明清禅研究、鼓山禅(永觉元贤等)研究以及为霖道霈禅师研究的概况,通过比照性的回顾来确定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以及研究的目标,积极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确定本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介绍明末清初佛教的发展概况、鼓山佛教的历史源流以及为霖道霈禅师的生平等。道霈禅师思想的形成与明末佛教发展声息相通,与鼓山涌泉寺这一特定佛教道场的振扬有关,更是他千锤百炼的个人经历的结晶,其中关于为霖道霈禅师的生平,以《为霖道霈禅师》一书为主要依据,删繁就简,尽量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为霖道霈禅师禅修观。本文的“禅修观”偏重于修禅理论,它主要包括修禅的前行、禅修工夫、禅的悟境、修禅的目的等。深受元贤影响,道霈之禅法修行,步骤严整,方法严密,一反时人狂禅之风。他注重入道前行,夯实基础,在真参实修的前提下倡导各种禅修工夫,以助学人顿悟正因;他重视善知识的引导、证明,反对盲修瞎练的狂禅;他着重强调了生脱死应作为学禅者的最终目标;他十分重视丛林制度的完善,促进禅修的制度化、日常化。 第二章:为霖道霈禅师禅教观。在禅宗的发展史上,诸家对宗(禅)、教关系的探讨始终没有停息过。在对待教法方面,道霈主要认为它对于禅者的开悟有着积极的作用,深入研习经论,可以对治时人的孟浪学风。道霈精通般若学、天台学、华严学、唯识学,融通性相,宗教圆融,兹章就其禅教观展开讨论,重点关注般若学、天台学与华严学与道霈禅学的相互影响。 第三章:为霖道霈禅师禅净观。一般来说,净土宗人反对参禅能了生死,学禅者则蔑视净土他力往生。道霈则不然,他以念佛、参禅同为了生脱死的路径,禅净殊途同归,需要依据个人根机适宜选择。道霈的净土法门,贯彻理行并重的基本原则,体系完备,既有理论性,也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 第四章:为霖道霈禅师禅史观。中国佛教史籍甚多,体裁繁富,主要有记行体、记言体、记文体、综合体四种类型。道霈学识博洽,一生著述甚丰,他对于禅史十分重视,协助乃师元贤校补、改订了许多禅史著作,还曾积极参与了清初僧诤,在天王、天皇之诤和曹洞内部“五代叠出”的问题上始终坚持曹洞鼓山系立场,辨谬救妄,考镜源流,以理服人。他不没古德、反对严统的思想在当时的日本佛教界、琉球佛教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兹章就其禅史观略作梳理。 第五章:为霖道霈禅师的三教观。道霈始终立足于佛教(禅宗)修行之立场融合三教,并且以佛教修行成就为最后归宿;在三教学理方面,他对儒、道的融合是包容性的,而且只是佛教思想单方面的渗透;他以“内外有别”作为世人特别是士大夫对佛教一切批评的回应,这种回应是内敛的、自卫性的,缺乏正面的、学理的交流与对质,带有很浓烈宣教色彩。道霈的三教观反映了他坚定的佛教(禅宗)立场,这与他作为本分衲僧的身份是相一致的。 余论:道霈禅学与士大夫佛教、官方佛教大不相同,具有很强的山林佛教特征,他可以作为山林佛教的典范人物之一。道霈所保持的这种山林佛教的作风在清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远离政治干扰,保持了佛教修学的独立性;它强调深入佛教经藏,讲究真参实修,回归纯正佛教。这些都为佛教特别是宗门在清初走出困顿、绵延发展提供了契机;此外,总结为霖道霈禅学的主要内容,挖掘为霖道霈禅学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明末清初 山林佛教 禅宗 曹洞宗 为霖道霈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8
- 绪论8-52
- 第一节 研究概况与具体方法8-24
- 第二节 明末清初佛教与禅宗24-29
- 第三节 鼓山涌泉寺及鼓山禅29-38
- 第四节 为霖道霈禅师的生平38-52
- 第一章 为霖道霈禅师禅修观52-90
- 第一节 前行筑基,成佛正道53-62
- 第二节 直穷理性,曲施方便62-76
- 第三节 顿悟正因,应用不缺76-83
- 第四节 识得生死、参学事毕83-89
- 小结89-90
- 第二章 为霖道霈禅师禅教观90-122
- 第一节 众生本觉、藉教悟宗91-98
- 第二节 真空心体、直下顿见98-104
- 第三节 圆顿大旨、疏论纂要104-113
- 第四节 私淑智者、依经立忏113-121
- 小结121-122
- 第三章 为霖道霈禅师禅净观122-145
- 第一节 净土修行、禅者金针123-130
- 第二节 专心净土、方便念佛130-135
- 第三节 究竟指归、无生而生135-144
- 小结144-145
- 第四章 为霖道霈禅师禅史观145-168
- 第一节 述古崇祖、师心己心146-152
- 第二节 辟谬救妄、考镜源流152-160
- 第三节 不没古德、远述扶桑160-166
- 小结166-168
- 第五章 为霖道霈禅师三教观168-181
- 第一节 学佛知儒,尽理尽性168-172
- 第二节 世出世间,以孝为本172-175
- 第三节 三教一心,归于至善175-180
- 小结180-181
- 余论181-197
- 第一节 士大夫佛教与官方佛教181-187
- 第二节 道霈禅学的山林特征187-194
- 第三节 结语194-197
- 附录197-222
- 附录一 曹洞宗鼓山系初探197-208
- 附录二 为霖道霈禅师著作208-215
- 附录三 为霖道霈禅师年谱215-222
- 参考文献222-231
- 后记231-2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群;禅宗顿渐之统一──圭峰宗密的一个观点[J];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2 陈永革;明清之际三教交涉及其思想效应:以江南为中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陈永革;佛儒交涉与晚明佛学的经世思潮[J];佛学研究;2000年00期
4 陈永革;经世佛教与出世解脱:论晚明佛学复兴的困境及其反思[J];佛学研究;2002年00期
5 纪华传;;中国近现代的曹洞宗法脉传承[J];佛学研究;2008年00期
6 陈永革;修性与修命:晚明佛道之辨及其效应[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陈永革;论晚明居士佛学的思想特质及其效应——兼论晚明“狂禅”现象[J];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04期
8 黄公元;;从明末四大高僧看永明延寿对晚明佛教的深刻影响[J];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05期
9 李利安;明末清初中国汉传佛教各宗派的基本特点[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10 陈永革;;儒佛孝慈伦理之异同——以戒孝一致论为中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邱高兴;李通玄佛学思想述评[D];中国人民大学;1996年
2 程曦;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海燕;鼓山禅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16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16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