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的佛教信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22 03:22
本文关键词:阿育王的佛教信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 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皈依佛法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信仰与佛教实践,不但将印度佛教推向高潮并传向世界,而且对中国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学术界对阿育王的研究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而国际学术界主要关注阿育王的佛法治国,一直没有重视阿育王对中国的影响。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有历史学、宗教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对阿育王的佛教信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进行研究。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阿育王信仰佛教的背景、佛教信仰形成过程等问题开始,对阿育王信奉佛法的心路历程和佛教信仰的内涵与特色等进行探究,涉及阿育王的身世与统治,阿育王的信仰与演变等。第二部分论述阿育王佛教信仰的实践推广,主要包括佛教教义的整顿和推广,佛法治国的现实运用,以布施、建造佛塔和佛迹勘定为代表的佛教势力的扩张等。第三部分阐述阿育王对中国的影响,其中包括历史上的影响和当代的影响两个方面。关于在历史上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了阿育王形象向中国的传播以及阿育王对印度佛教入华、还有对中国佛教理论、中国佛教信仰、中国圣王思想、中国佛教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关于在当代中国的影响,本文主要从阿育王塔的持续兴盛、阿育王石柱的相继建造、阿育王电影与戏曲等文学形式的流行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阿育王佛教信仰中所饱含的宗教与政治、信仰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重关系对于认识佛教发展历程与传播轨迹具有启示意义,而通过研究阿育王对中国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个案的视角来审视印中佛教文化交往的背景与内涵,探求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向中国传输的途径和方式,并分析和理解佛教传入给中国文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阿育王 中国 佛教 信仰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2
-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8-9
-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的资料及现状9-10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10-12
- 第二章 阿育王的佛教信仰的形成及其内涵12-24
- 第一节 阿育王信仰佛教的基本背景12-17
- 一、阿育王的身世12-13
- 二、阿育王的暴政13-16
- 三、阿育王的对外征战16-17
- 第二节 阿育王佛教信仰的形成与发展17-24
- 一、阿育王的佛教信仰的形成17-20
- 二、阿育王佛教信仰的基本内涵20-22
- 三、阿育王佛教信仰的发展变化22-24
- 第三章 阿育王的佛教信仰的实践推广24-31
- 第一节 佛教教义的整顿与推广24-26
- 一、第三次结集24-25
- 二、外派传教25-26
- 第二节 佛教理论的现实运用——佛法治国26-28
- 一、颁布法救26-27
- 二、设置佛法官吏27-28
- 第三节 佛教场所的势力扩张28-31
- 一、广为布施28
- 二、建造佛塔28-29
- 三、佛迹勘定29-31
- 第四章 阿育王对中国佛教文化史的影响31-54
- 第一节 阿育王对佛教入华的贡献31-34
- 一、佛教入华中转地的形成31-32
- 二、秦时佛教传入中国的可能性32-34
- 第二节 阿育王形象向中国的传播34-39
- 一、西晋时期:首传34-35
- 二、东晋至唐以前:散传与初步流传35-37
- 三、唐代以后:续补与进一步流行37-39
- 第三节 阿育王对中国佛教理论的影响39-42
- 一、阿育王对中国小乘佛教的影响40-41
- 二、阿育王对中国大乘佛教的影响41-42
- 三、南传上座部对中国云南地区佛教理论的影响42
- 第四节 阿育王对中国佛教信仰的影响42-45
- 一、阿育王对佛舍利的集合和分置42-43
- 二、阿育王时代遗留至今的佛舍利43-45
- 第五节 阿育王对中国圣王思想的影响45-47
- 一、对中国统治圣王理念的影响45
- 二、对中国护法圣王理念的影响45-47
- 第六节 阿育王故事对佛教艺术的影响47-54
- 一、阿育王塔47-51
- 二、阿育王像51-52
- 三、阿育王故事装饰52-54
- 第五章 阿育王在当代中国的影响54-57
- 第一节 阿育王塔的持续兴盛54
- 第二节 阿育王石柱的建造54-56
- 一、无锡灵山阿育王第一石柱的建造54-55
- 二、上海静安寺阿育王柱的建造55
- 三、江苏镇江金山广场阿育王柱的建造55-56
- 第三节 阿育王故事的流传56-57
- 一、印度电影《阿育王》56
- 二、中国越剧《阿育王》56-57
- 结语57-59
- 参考文献59-63
- 致谢63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筱;印度工程技术教育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16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16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