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创造与安息

发布时间:2017-08-30 22:03

  本文关键词:创造与安息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危机 基督教 创造 安息 劳作 礼拜


【摘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席卷全球的热点问题之一,面对深重的生态危机,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试图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发掘精神资源,寻找应对环境危机的理论与实践方法,期望将生态危机对人类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环境危机这一全球性问题并非依靠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就能轻易解决,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和精神资源,借此使那些深深扎根于人们意识之中的传统思想观念得以改变,并促使人们树立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全新理念,使人们在新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以更加合理和积极的方式对待自然环境,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同发展。基督教在生态与环保、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包含着深刻丰富的思想资源,基督教创造与安息的生态观有利于人们改变对环境和自然的既有价值观,同时它对构建一种新的伦理价值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深刻的生态危机发生后,一开始,基督教受到了严重的讨伐和诋毁,因为人们认为基督教深刻影响和塑造了西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一神宗教把人的地位抬得过高,从而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人以这个世界的主宰自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就任意践踏自然资源和环境,这种践踏和利用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就产生了生态危机。基督教文明面临这样的挑战,许多神学家、哲学家和宗教学者参与到对基督教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大讨论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重新回到基督教的教义和经典《圣经》,并对经典进行重新阐释和挖掘,很多学者认为,基督教《圣经》所教导的,并不是以人为中心,上帝创造人和万物,并不是让人成为万物的主宰,人只是其它造物的“管家”,人要代替上帝管理好这个世界,就必须努力使万物和谐共存。正是在这种为基督教辩护的过程中,新的生态神学诞生了,基督教在生态伦理学方面的积极意义也日渐突显出来。 本论文以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为依据,对《圣经》中创造与安息、劳作与礼拜等相关信息作了系统的梳理,并从生态学的角度深入挖掘这些关键词的深刻内涵,找出其内在的关联,最后得出基督教的生态观有利于环保的结论。 本论文大体上分为以下几部分: 绪论部分是整篇论文的铺垫,交代了生态危机的背景和基督教生态思想研究的现状。 论文第一章梳理了基督教生态思想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包括基督教生态观的孕育和产生,基督教生态神学的主要派系以及基督教生态神学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讨论创造与安息,从《圣经》文本出发,以“创造”与“安息”这两个词作为关键词,深入探讨其中包含的基督教生态思想,并找出其内在联系。 第二章以“劳作”和“礼拜”作为关键词,劳作与礼拜与当今人类的生态问题的关系更加直接,这一章在结构与内容上与第二章形成对照。 第四章,探讨基督教创造与安息的生态观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将基督教生态观与现代诸宗教生态观的对照,笔者认为,各宗教在生态环保观念上有共通之处,基督教生态观具有普世性,基督教生态观对环境伦理的深化和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危机 基督教 创造 安息 劳作 礼拜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7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一、生态、生态危机与生态伦理学9-10
  • 二、国内外关于基督教与生态环保的研究现状10-11
  • 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11-13
  • 第一章 基督教生态思想的发展历程13-22
  • 第一节 基督教生态神学的孕育和产生13-16
  • 第二节 基督教生态神学的主要派系16-20
  • 第三节 基督教生态神学的发展现状20-22
  • 第二章 创造与安息22-32
  • 第一节 《圣经·创世记》中上帝的创造22-25
  • 第二节 圣经中的安息日25-30
  • 第三节 创造与安息的内在关联30-32
  • 第三章 劳作与礼拜32-40
  • 第一节 《圣经·创世记》中上帝对人劳作的规定32-36
  • 第二节 《圣经》中的礼拜36-39
  • 第三节 创造与安息同劳作与礼拜的对应39-40
  • 第四章 基督教创造与安息的生态观的意义与价值40-47
  • 第一节 基督教创造与安息的生态观与现代诸宗教生态观的对话40-44
  • 第二节 基督教创造与安息的生态观与环保运动的互动44-45
  • 第三节 基督教创造与安息的生态观对生态伦理学的深化和拓展45-47
  • 参考文献47-51
  • 致谢51-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宏宇;;书评[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石建国;朴英姬;;战后上海韩人基督教会地位问题的考察[J];韩国研究论丛;1998年S1期

3 张文华;;扎根于真理的沃土——湖北省基督教第十二期义工培训班侧记[J];天风;2006年07期

4 ;北京市基督教三自爱委会[J];纵横;2008年03期

5 苏新有;;试论抗战前基督教会在新生活运动中的角色和作用[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08期

6 乔明顺;;基督教演变述略[J];历史教学;1985年11期

7 王亚平;论基督教从罗马帝国至中世纪的延续[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6期

8 戴明章;谈谈我和我们妇女在安顺基督教会的事工[J];天风;1995年07期

9 汪诗明,王艳芬;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世俗化刍议[J];铁道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5期

10 张利华;美国基督教会现状一瞥[J];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婷;;试论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基督教[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2 钟邦定;;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以基督教为例分析“相适应”的艰巨性和长期性[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3 张子荣;;山西基督教会社会事业述略[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C];1997年

4 唐晓峰;;基督教在华传播应向佛教学些什么?——从谢扶雅的相关理论谈起[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5 姚力;;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原因探析[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牟钟鉴;;基督教与中国宗教文化生态问题的思考[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7 朱玖琳;;德国传教士花之安与中西文化交流[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8 杨逸平;;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基督教在佤族的传播及其影响——以临沧市沧源佤族为例[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单渭祥;;从圣经中的传福音原则反思——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不具亲和性的原因及其启示[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段琦;;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迁与基督教发展互动关系浅析[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苏省宗教局 鞠桂富;对美国基督教会工作的观察与思考[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张路得;上海基督教会景灵堂[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魏德东;新疆的基督教[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见习记者 孙钥;杭州基督教会下沙堂举行开工奠基仪式[N];杭州日报;2010年

5 李海流;远去的滕县基督教会医院[N];中国民族报;2010年

6 民族出版社 刘海涛;尘封的拓荒者[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高师宁;苦难与意义[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李亚丁;丁淑静:构建“世界性社区”的基督教女性领袖[N];中国民族报;2011年

9 张志鹏;宗教对养老的影响与参与[N];中国民族报;2011年

10 贾红亭;爱,点燃希望[N];中国民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晶;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2 孙岳;《女巫之,

本文编号:761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617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e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