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哲学与基督信理之本体观念
本文关键词:浅析老子哲学与基督信理之本体观念
【摘要】:本文希望通过对老子哲学和西方神学两者中对于本体的认识和论述进行分析、比较而找到二者的共识与分歧,以期在两种文化概念的交往中得到包容与谅解。以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核心“道”与基督信理中的本体“神”为中心,以“先存性”和“无限性”作为切入点,尝试探讨他们的本体性质之共识与差异。 关于先存性的讨论,主要抓住了“道”的混沌状态和生殖能力两项。目的在于说明“无状之状”与“玄牝之门”都表示了在形态和传承上“道”先于万物而存在。相应的又说明了“神”的“无所待”与“万物本源”的属性。进而看到“道”与“神”两者的“先存”属性是很相似的,同时也发现在生成万物之后的状态却是截然相反:一个是进入万物之中(“道”)成为“德”,一个是继续保留自己独立的形态(“神”)而指导、管理万物。 关于无限性的讨论,首先论述麦克斯·缪勒关于“第三种潜能”的理论,阐释从无限的角度来认识两者本体观念的可行性。再围绕着“道”的“无限大”、“无限小”以及“无限循环”和“神”在历史中的无限与循环几个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了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似的无限性,同时也看到“道”的循环是一个无意识的往复过程,而“神”的循环却是一个充满主观意向的一次性不重复式循环。 在以上两个方面的比较中所产生的分歧实际上都来源于一个基本观念的迥异,那就是对“本体具有主观思想”这一命题的认可与否定。这就牵扯到“三位一体”论的有关内容,在余论中有所阐发。
【关键词】:本体 道 神 先存性 无限性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223.1;B97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7
- 导言7-18
- (一) 选题的价值和意义7-8
- (二) 选题的研究现状8-14
- 1. 《老子》研究成果8-9
- 2. 宗教研究以及老子学说与基督信理的比较研究成果9-14
- (三) 研究方法及理论14-15
- (四) 研究思路及构想15-18
- 一、“道”与“神”的先存性18-30
- (一) “道”之先存的思想18-22
- 1. 混沌的状态18-20
- 2. 生殖的功能20-22
- (二) “神”之现存的思想22-28
- 1. 从巴库斯信仰到诺斯底主义23-25
- 2. 系统神学中提供的参考25-28
- (三) 讨论28-30
- 二、“道”与“神”的无限性30-42
- (一) “第三种潜能”30-32
- (二) “道”之无限的观念32-36
- 1. “道”之“无限大”与“无限小”32-34
- 2. “道”之循环34-36
- (三) “神”之无限的观念36-39
- 1. “神”在空间与时间中之“无限”36-38
- 2. “神”之循环38-39
- (四) 讨论39-42
- 余论42-44
- 参考书目44-48
- 致谢4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邈;;中国历史上的神权刑法:太平天国刑法探究[J];刑法论丛;2007年02期
2 崔艺花;;晚唐诗在崔致远的影响与接受[J];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05期
3 梅德明;高文成;;以《老子》为语料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06年03期
4 王洪涛;;超越二元对立的致思模式——当代译学格局之批判与反思[J];外语学刊;2006年03期
5 汤富华;;从功能语言学视角谈翻译对意识形态的塑造力——以汉唐佛经翻译为例[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6 谭慧颖;;从现代语义三角理论看先秦与古希腊名实论的异同[J];外语学刊;2011年02期
7 李晓军;;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意境”说刍议[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丁晋;岳毅平;;魏晋隐逸诗的流变及与士人园林之关系[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刘天旭;论墨子的平民教育思想[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10 刘天旭;论墨子国家观的基本倾向[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3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曾勇;;“道法自然”的生命意蕴及其当代教育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陈时龙;;师道的终结——论罗汝芳对明太祖《六谕》的推崇[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7 彭传华;;“岂得以舜之所以事瞽瞍者事君乎?”——论王船山对孝的伦理政治化的批判[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卢佑诚;;方苞与颜李学派[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志光;;东方和平主义: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特质[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林毅夫;;二十一世纪全球多极增长格局中的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A];北京论坛(2011)主旨报告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娄飞;河南山林式佛教寺庙园林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桥锋;素朴之美——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青梅;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67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67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