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烁身以成物——中山灵寿故城“人俑拜山”陶器组合的文化意义

发布时间:2017-08-31 20:24

  本文关键词:烁身以成物——中山灵寿故城“人俑拜山”陶器组合的文化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烁身以成物 “人俑拜山” 祭祀遗存


【摘要】:青铜器是中国传统金石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近代考古学则将对青铜器的研究扩展至青铜冶铸技术方面。通过传世文献的记载,对中山灵寿故城出土的一组"人俑拜山"陶器组合的文化意义进行了解读,揭示出古人在青铜冶铸过程中存在"烁身以成物"的观念。夏商周时期铸铜遗址内发现的祭祀遗存、传世及出土文献中关于"懥"礼的记载则表明,"烁身以成物"的观念不仅贯穿于青铜冶铸技术的多个环节,而且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并以不同的形式延续至今。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关键词】烁身以成物 “人俑拜山” 祭祀遗存
【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东周时期山东与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交流”(项目编号:11080072614061) 山东大学“环境考古学创新引智基地”计划(项目编号:111-2-0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76.41;B933
【正文快照】: 青铜冶炼技术是人类技术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对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冶金术因而也成为人类文明起源的要素之一。中国拥有世界上最辉煌的青铜文化,从传统的金石学到近代的考古学,对青铜器的研究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古代青铜器和中国古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鹏;;铸造牺牲的民俗解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陈应祺;从考古发现谈中山国的崇“山”特点[J];河北学刊;1985年05期

3 谢肃;;商文化手工业作坊内的祭祀(或巫术)遗存[J];江汉考古;2010年01期

4 杨华;先秦衅礼研究——中国古代用血制度研究之二[J];江汉论坛;2003年01期

5 康保柱;;河北平山县三汲村发现战国墓[J];考古通讯;1958年06期

6 燕耘;;商代卜辞中的冶擠史料[J];考古;1973年05期

7 张守中;郑名桢;刘来成;;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7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元朝;;人祭习俗商盛周衰原因新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杨伯达;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历程(下)[J];东南文化;1989年01期

3 何艳杰;战国中山王权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许晓东;;椮、椮式佩与扳指[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年01期

5 李志刚;;中国上古时期的“生子不举”[J];古代文明;2011年03期

6 蒋玉斌;;令方尊、令方彝所谓“金小牛”再考[J];中国文字研究;2010年00期

7 白于蓝;;释“■”[J];中国文字研究;2011年00期

8 毛振华;;先秦少数民族用《诗》考论[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9 肖世孟;;先秦漆器“赤”、“黑”色彩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9期

10 李绪成;李升;何锟宇;;成都市商业街船棺墓葬出土动物骨骼鉴定报告[J];成都考古发现;2005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林杰;;赵太后玺新释新证——赵史笔记之一[A];赵国历史文化论丛[C];1987年

2 萧红颜;;居丘、起坟与筑台[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3 袁仲一;;秦始皇陵陪葬坑的主要特征及其渊源关系试探[A];秦文化论丛(第十辑)[C];2003年

4 兰德省;;从秦始皇陵园的建制看秦代社会矛盾[A];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C];2004年

5 袁仲一;;对秦始皇陵园门阙遗址的初步认识[A];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C];2004年

6 张文立;;“园寺吏舍”考论[A];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海建;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左建;士与礼—春秋知识阶层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刘海宇;山东汉代碑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闵胜俊;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肖世孟;先秦色彩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吴文清;两周中原与楚文化视野下的器物工艺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7 倪玉湛;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11年

8 洪石;战国秦汉漆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赵茂林;两汉三家《诗》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10 王连龙;《逸周书》源流及其所见经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肖男;先秦时期的原始宗教与王权[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颖娜;甲骨卜辞所载商晚期刑罚考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雯雯;东汉时期河南地区出土多枝灯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4 于宁;汉代的帷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员雪梅;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玉器考释[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6 王涛;略述匈奴与中原物质技术的交流以及汉匈在文化上的融合[D];西北大学;2003年

7 刘英;鲜虞中山族属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常怀颖;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早期的社会复杂化进程初探[D];四川大学;2005年

9 田有钱;秦“公墓”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10 刘耐冬;先秦秦汉时期金银工艺及金银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郑州洛达庙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89年04期

2 杨华;先秦衅礼研究——中国古代用血制度研究之二[J];江汉论坛;2003年01期

3 燕耘;;商代卜辞中的冶擠史料[J];考古;1973年05期

4 张胜琳;古代的尚血观念与尚血仪式[J];民族研究;1986年06期

5 群力;;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J];文物;1972年05期

6 王宇信;殷人宝玉、用玉及对玉文化研究的几点启示[J];中国史研究;2000年01期

7 李维明;论“白家庄期”商文化[J];中原文物;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素婷 李一丕;[N];中国文物报;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静书;;梁祝“化蝶”成因及其文化意义[J];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2 张少华;;试论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J];理论观察;2005年06期

3 喻晓薇;;消费时代的写作:“80后”写作的文化意义[J];学习与实践;2006年06期

4 林广泽;汤秀英;;女性形象塑造的两条原则——海明威小说的男女形象比较谈[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王玉兰;;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6 刘蕾;;中英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思维差异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8期

7 白晓霞;;民间传闻对土族信仰民俗的文化意义[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白小星;;由解构主义解读《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9 王长顺;;“古典散文学”体系的建立及其意义[J];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04期

10 王一;;透过颜色词看中英文化的差异[J];科技信息;2009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茂明;;东晋南朝江南士族之心态嬗变及其文化意义[A];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年会暨江南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朱达秋;;彼得改革的文化意义[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张海华;;让爱穿越文化的障碍——论福斯特《印度之行》的文化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胡德香;;解读钱钟书的文化翻译批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关传友;;中国园林桂花造景历史及其文化意义[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6 孟祥荣;;由江湖而庙堂的回归之旅——《水浒》之书名所隐含的文化意义[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李金善;;屈原作品的修身内涵及其文化意义——兼论屈原与儒家修身观念的异同[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8 李正西;;元初散文的文化意义[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9 李秀芳;;文化视野中中国人的“天下观”[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10 金荣华;;鲁凯族民间故事的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朽木;以书报作奖品的文化意义[N];光明日报;2007年

2 赵普光;以全集呈现文化意义[N];人民日报;2009年

3 孙秋峰;在文化意义上去理解篮球[N];中国体育报;2007年

4 吴鸣;《殉猎》的文化意义[N];光明日报;2006年

5 吴钟斌;彰显巨大文化意义和财富效益[N];海南日报;2008年

6 肖复兴;把握住“年的仪式感”[N];文汇报;2007年

7 韩钟恩;地方性音调的跨文化意义[N];人民日报;2006年

8 肖素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意义[N];河北日报;2005年

9 杨先农;长征精神在红色旅游中的文化意义[N];四川日报;2005年

10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蒋信伟;“同”在儒道思想中的文化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洁;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生代电影文化阐释[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朱晓艺;中国独立电影文化与产业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邰红红;曾国藩与桐城中兴[D];上海大学;2008年

4 王志芬;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意义解读[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黄明玉;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及记录建档[D];复旦大学;2009年

6 陈颖;中国战争小说史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彭邦本;先秦禅让传说新探[D];四川大学;2006年

9 许立勇;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视觉表述逻辑及其文化意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10 屈菲;东北喜剧小品及其文化意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爱仙;反映在饮食类成语、谚语里的文化意义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2 王华;新时期小说中的方言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郑静;视觉盛宴与镜像寓言[D];西南大学;2007年

4 张俏梅;文化与生活的表征·艺术与美的展示[D];西北民族大学;2005年

5 李冰洁;藏传佛教在藏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意义[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6 石敏;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文化意义及其教改设想[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晓娟;元杂剧中家庭伦理悲剧创作及其文化意义[D];安徽大学;2007年

8 兰玲;论元杂剧梦境描写的文学及文化意义[D];山东大学;2007年

9 吴慧君;汉越熟语中家畜动物词语的文化意义比较[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邱婷;旅行的文化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67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67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9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