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五重唯识心理观的认识论辨析
本文关键词:佛教五重唯识心理观的认识论辨析
【摘要】:唯识学以其对心理活动的细致分析而构建成系统、庞大的独特理论体系。从代表佛教思想的大乘唯识学理论方面进行剖析,以唯心之性相与诸心所流转变化的认识论切入心与心所相应的心理活动过程,依此显示唯识世界能成立之心理观。心与心所相应,依据种子与诸转识流转还灭为缘起法门而摄持诸法,则以诸法缘起抉择为多重法界心理观的基础。以认识论为基础,佛教唯识学依据诸法缘起逆转清净分的认识作用划分八种识,通过唯识一心观法证解和成立五重层次心理观。通过对唯识变现之心的心理阐释显示佛教信仰能成立的"正理",以五重心理观显示大乘唯识世界心理相的特征,引导当代佛教脱离偏失而归于中道,能够在适应时代的意义上趣入大乘的轨范。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
【关键词】: 唯识 五重心理观 心 心所 流转还灭 缘起
【基金】: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明末儒家对佛道思想的研究及其理论成果”(10SZYB12)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儒释道三教关系史研究”(11JZD0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三教合一’之心—王夫之佛道思想研究”(11FZX014)~~
【分类号】:B948
【正文快照】: 佛教唯识学以唯心的认识论为理论基础,依据唯心认识显示的性相与诸心所流转变化的认识理论说明心与心所相应的心理活动,这就是唯识世界能成立的心理观。心与心所依种子及诸转识流转还灭法门而摄持诸法,即,依心与心所的认识作用体现佛教心性本净之体,建立唯识宗依认识之用显心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夏年;;百年的唯识学研究[J];社会科学动态;2000年01期
2 慧仁;试论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理论差异及其实质[J];法音;2003年12期
3 ;心识的力量——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J];佛学研究;2005年00期
4 胡晓光;;从“二分”说看唯识学的主客相关理论[J];法音;2006年01期
5 徐东来;;唯识种子断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常峥嵘;;“种子本有与种子始起”问题及其价值意蕴——唯识学一个传统问题的再探讨[J];宗教学研究;2006年04期
7 横山}一;顺真;刘泓;;唯识之意趣[J];世界哲学;2007年01期
8 陆沉;;“唯识”与“唯了别”辨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周贵华;;再论“唯识”与“唯了别”[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金刚;;唯识学中的“分别”概念之辨析[J];理论界;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彦琴;史运芳;;佛教之人格形成与发展理论探究——以唯识学种子说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书评人 陈克艰;一本根底故、裁断新的佛学门径书[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杨新宇;从公众选择角度看科学与宗教的关系[N];中国民族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广良;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徐东来;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高小强;唯识学“转识成智”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刘连朋;在佛学与哲学之间[D];南开大学;2006年
5 朴均吉;玄奘与韩半岛佛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慧;唐代唯识学发展脉络及其在敦煌地区的流传[D];兰州大学;2008年
2 袁宏禹;王恩洋唯识学思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宏涛;中国唯识学的心性思想探析[D];四川大学;2006年
4 孙改明;论熊十力与唯识学[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荣益;禅宗发展的唯识学背景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6 高勋;王恩洋唯识学思想探微[D];吉林大学;2009年
7 宋玉波;唯识学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中古时期)[D];西北大学;2000年
8 王蒙;浅析唯识学种子说[D];吉林大学;2007年
9 江瑞毅;唯识学转识成智问题的现象学解释[D];湘潭大学;2006年
10 陶丽霞;佛学唯识论中的心理学问题[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68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68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