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明代全真道在武当山的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7-09-01 07:22

  本文关键词:明代全真道在武当山的传承与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 明代 全真道 武当山


【摘要】:明代武当山全真道在当时正一派占优的情况下,能够积极应对与自我调整,一方面取得朝廷与皇帝的支持,另一方面参与朝山进香活动,以此赢得更多信众,同时继续保持与清微等道派相互兼容的特色,由此拓展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武当全真道在明代的政治地位虽不及正一,但其宗教影响并未降低,对世俗社会的渗透显著加强。传承与拓展,是明代武当全真道的主调。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
【关键词】明代 全真道 武当山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湖北道教史”(项目编号:10BZJ020)阶段成果
【分类号】:B956.3
【正文快照】: 刘固盛,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涂立贤,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2014级博士研究生。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武当山相对于全真道在元代的兴旺,明代全真道的发展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勇;;自然与人文交融,观景与科考并重——论王士性游记的叙述视角[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李俊义;庞昊;孙再宜;;元代《全宁路新建儒学记》考释[J];北方文物;2008年01期

3 马继刚;王丽萍;;明清云南旅游活动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2期

4 任唤麟;龚胜生;周军;;晚明旅游资源类型结构与地域分布——以《三才图会·地理》与《名山胜记》为数据来源[J];地理研究;2011年03期

5 张勇;;明代西南地区文人旅游前的准备、心态和习俗[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杨天保;石维有;;中国经济重心沿“江南-西南”再度迁转的古代预测学解读——从明代“王士性猜想”到现代广西发展战略调整[J];改革与战略;2007年01期

7 陈伟明;宾静;;华南少数民族妇女与宗教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5期

8 周海燕;;论明清商书的旅游学价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22期

9 周海燕;;明清徽州文人士大夫旅游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10 王振忠;;华云进香:民间信仰、朝山习俗与明清以来徽州的日常生活[J];地方文化研究;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冯贤亮;;舟船交通:明清太湖平原的环境与人生[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2 任小玫;;追寻远逝的地名记忆——《徐霞客游记》地名记述、转译及传播研究[A];徐霞客研究(第17辑)[C];2008年

3 秦德颇;郭旭阳;;古均州“静乐宫”名考辨[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秦德颇;;武当山静乐宫的复建与文物保护[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苟爽;明清以来仡佬族分布格局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于少海;经济与社会:明清赣南社会经济的动态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林涓;清代行政区划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李智君;边塞农牧文化的历史互动与地域分野[D];复旦大学;2005年

6 倪晋波;秦国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叶舟;清代常州城市与文化:江南地方文献的发掘及其再阐释[D];复旦大学;2007年

8 线文;晚清重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黄一斓;异彩纷呈的明晚期民间日常生活[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李丰春;传统旌表活动与基层社会的控制[D];上海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涛;清代山东小清河沿岸的河患与水利建设[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林宏;明清时期江西地区民间信仰的地域差异[D];复旦大学;2011年

3 谭静怡;畲瑶传统婚姻文化的历史学考察[D];温州大学;2010年

4 马相金;历史地理视角下的中国酒业经济及酒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鲍丽蓓;武当山明成祖敕建道宫建筑空间形态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孙光辉;论《广志绎》的人文地理学贡献[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7 蔡玮;汉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分析[D];广西大学;2001年

8 张勇;明代西南地区文人旅游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熊春云;清至民国时期黔江流域的人口迁移与社会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唐智佳;明初南阳盆地人口迁移研究(1368-1424)[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应超;全真道与儒释墨浅论[J];人文杂志;2000年01期

2 姜守诚;全真道三州五会考略[J];宗教学研究;2000年02期

3 吕锡琛;全真道的心性道德修养论探析[J];宗教学研究;2001年02期

4 高良荃;略论金元之际全真道的社会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5 唐怡;浅析全真道戒律的社会控制功能[J];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03期

6 午火;李刚教授等参加“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J];宗教学研究;2005年03期

7 唐怡;;全真道戒律的发展历史与特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陈金凤;;宋元明清时期江西全真道发展述论[J];宗教学研究;2007年02期

9 于光;;“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J];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02期

10 郭武;;全真道初传四川地区小考[J];中国道教;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傅凤英;;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师对北京道教的影响[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8(下)[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姜生;被覆盖的历史:全真道迁佛史迹再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牟钟鉴;全真道与齐鲁文化精神[N];光明日报;2003年

3 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 张焯;金元之际全真道入据云冈石窟[N];中国文物报;2004年

4 道文;道教的两大派别——正一和全真[N];中国民族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明;全真道的道德修养论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余虹;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彭芬;金元全真道女冠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王昊;金元全真道的“全真而仙”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侯照民;尹志平及其全真道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潘建顺;天水玉泉观道教碑刻及全真道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云燕;祁志诚全真道思想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史冬游;金元时期全真道教派活动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7 王辉刚;晚清民国成都二仙庵传戒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707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707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7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