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明代中期士大夫与佛教

发布时间:2017-09-01 09:43

  本文关键词:明代中期士大夫与佛教


  更多相关文章: 士大夫 佛教 心学 三教合一


【摘要】:明代中期是一个佛教沉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佛教的信徒大多是下层民众,信佛参佛的士大夫较明初大为不如,信徒素质普遍不高。明代中期,程朱理学依旧占据着官方哲学的正统地位,笼络了大批士大夫,排斥佛教,所以虽然此时佛教有许多信徒,但是无论是僧侣还是在家信徒,都没有非常杰出的佛教学者,这相比明初的众多大德还有晚明的四大高僧,无疑是相形见绌的。 但是,士大夫与佛教僧侣仍然是有交游的。且不乏名士大儒,陈献章、王阳明、罗钦顺等都与佛门中人有所交往,他们或与僧人谈诗论文,或与僧人辩论儒释之理。士大夫对于佛教的态度不一,既有斥之为异端、反佛激烈者,也有与佛教僧侣交往密切、信佛虔诚者。反佛的士大夫言论激烈,直斥佛教为异端,聚集百姓,藏匿不法之徒,危害社会治安;修建寺院,斋醮无度,耗费民脂民膏,引诱民众废弃百业,占有劳力,影响社会经济:妖僧惑主,与宦官勾结,动摇统治。信佛者,捐资修建寺院,与僧人来往密切,诵读佛经,参悟禅理,撰文赞扬佛教暗助王纲,劝民向善等。佛教与士大夫之间还存在着互帮互助的经济关系,而且士大夫会利用这种关系为国家服务。 而佛教对于士大夫的影响也非常大。士大夫平时的游玩场所就是宁静幽谧的佛教寺院,士大夫之间与佛教僧人也有诗词唱和。佛教对于明代心学的产生影响极大,明代心学的两大宗师陈献章、王阳明出入佛教,用禅语来阐释儒家观点,其心学深受佛教影响,以至王门后学大都精通禅理,杂糅儒释。这也极大推动了佛教在晚明的复兴。佛教对于士大夫文学的影响,在此时期主要表现为对于小说思想的影响,明代中期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中就包涵了诸多佛教思想。 士大夫对佛教持不同态度主要有政治因素、学术因素的影响。因为佛教对于政治的不良影响,所以正直的士大夫反佛激烈,而一些希望借助佛教走上高位的士大夫则会相对的支持佛教;坚持儒学正统地位的士大夫会排斥佛教为异端,而持三教合一、三教同源观点的士大夫则不会坚决反佛。 明代中期佛教的发展还表现有三教合一、儒释文化合流。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三一教,三教堂等。都反映了这种潮流。
【关键词】:士大夫 佛教 心学 三教合一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48;K248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8
  • 一、相关研究10-16
  • 二、研究目的16-18
  • 第一章 士大夫与佛教18-44
  • 一、士大夫与僧侣的交往18-23
  • 二、士大夫的奉佛行为23-28
  • 三、士大夫反佛言论与行动28-37
  • 四、经济关系37-44
  • 第二章 佛教对士大夫的影响44-53
  • 一、思想影响44-50
  • 二、文学影响50-53
  • 第三章 对佛教不同态度的原因53-63
  • 一、政治立场的不同53-60
  • 二、学术因素60-63
  • 第四章 儒释合一63-70
  • 一、三教合一渊源63-68
  • 二、儒释文化合流68-70
  • 结论70-72
  • 参考文献72-77
  • 致谢77-78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永平;蒋艳君;;川端文学中的佛教思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黄华明;李曙豪;;论池田大作的佛学思想[J];韶关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刘亚明;胡敏燕;;佛教圆融思想的和谐生态智慧[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4 周金萍;;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佛教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5 钟书林;;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范晔佛教思想论析[J];理论导刊;2010年05期

6 马静卿;刘松;;浅论佛教思想和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提高[J];网络财富;2010年10期

7 袁仕萍;谢光辉;;道安佛教哲学思想探微[J];襄樊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夏露;苏轼事佛简论[J];江汉论坛;1983年09期

9 罗时进;;许浑千首湿与他的佛教思想[J];学术月刊;1983年05期

10 方立天;论佛教文化体系的结构与核心[J];佛教文化;199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成有;刘修志;;全球化背景下的佛教及佛教与民族的关系——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综述[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高凯;;从人口性比例和疾病状况看西域在汉晋时期佛教东渐中的作用[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罗桑开珠;;论佛教对吐蕃社会文化的影响[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余雷;;龟兹名僧鸠摩罗什与佛教文化传播[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章继光;;李白与佛教思想[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下)[C];1990年

6 王亚欣;;台湾宗教文化与旅游互动研究——以佛教为例[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成有;;印顺早期的信仰转向及其意义[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河上麻由子;;佛教与朝贡的关系——以南北朝时期为中心[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9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方立天;;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建国;皇亲贵戚与新兴士大夫阶层的融合[N];团结报;2011年

2 黄晓峰 吕晓闽;虞云国谈宋代士大夫与政权[N];东方早报;2011年

3 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 王佳;当代中国的佛教慈善组织[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黄夏年;报恩思想的现代意义[N];中国民族报;2011年

5 特木尔巴根;缅族:虔诚的佛教信徙[N];中国民族报;2005年

6 张文彪 (作者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佛教环境思想与西方当代的环境哲学[N];中国民族报;2007年

7 温金玉;探讨净土宗文化特色 研究净土宗佛教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张义军;新中国佛教出版事业的时代特色[N];中国民族报;2011年

9 嘉木样·图布丹;佛教与生态保护[N];中国民族报;2005年

10 方立天;心从“正见”始[N];中国民族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同乐;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延平;北宋士大夫交游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战秀梅;北宋士大夫地方教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里扬;北宋士大夫词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5 丁国旗;中国隐逸文学之日本接受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玄宗女贵莲(释慧莲);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高蒙;图塔与礼佛[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8 索南东主;藏族宗教语言的厘定及其历史意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黄之栋;强权祭坛上的文人与文学[D];浙江大学;2009年

10 金振杰;东方传统思想与朝鲜古时调的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强;明代中期士大夫与佛教[D];山东大学;2012年

2 蔡氏柳;佛教德育对世俗德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东亮;宋代士大夫群体公法观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4 罗娇娇;宋代士大夫在法律运行中的作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崔文彬;宋代士大夫与佛教[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后德;唐太宗与佛教[D];山东大学;2011年

7 张瑞;南宋佛教人物画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师彬;佛教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温晓敏;佛教与晚明传奇[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全耀;《洛阳伽蓝记》之佛教义理及其表达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71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71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9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