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传佛教的“慈悲”美德精神
本文关键词:论汉传佛教的“慈悲”美德精神
【摘要】:"慈悲"是佛教的根本精神,其义为"与乐拔苦",它决定了佛教的伦理化特征,也奠定了其在汉传佛教伦理中的"母德"地位,即诸德之母,因为佛教中的戒律(制度化的道德规范)以及佛教诸应用伦理中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皆依"慈悲"精神而确立,皆体现"慈悲"精神、皆统摄于"慈悲"精神。佛教慈善则是"慈悲"精神的弘扬与践行,是佛教服务社会、饶益众生的主要方式。
【作者单位】: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关键词】: 汉传佛教 慈悲 般若 母德 慈善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强国视域下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研究”(14ZDA01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48
【正文快照】: “慈悲”与“般若”并为佛教的两大根本,这两大根本又均指向佛教的终极目标——解脱,此可理解为佛教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而三者的关系可从佛陀一词的涵义中得以理解。何谓“佛”?佛教的回答是:佛者,觉也,即是已经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大圣人。关于“觉”字佛教是这样阐释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骅;;由禅返净:晚明佛教发展新论[J];船山学刊;2012年03期
2 盛会莲;《礼阿弥陀佛文》校勘记[J];敦煌研究;2005年02期
3 陈菊霞;;试析莫高窟第85窟绘塑内容的表现思想[J];敦煌研究;2011年05期
4 王路平;天台宗佛教在贵州[J];贵州文史丛刊;2004年04期
5 黄诚;;永明延寿禅师的著述及思想略论[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李小强;;重庆大足北山多宝塔龙树菩萨造像初探[J];长江文明;2008年02期
7 邢东风;;北京广通寺小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8 韩建丽;;离散型变量采用组距式分组时组中值的计算[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9 伊雷;;永明延寿形象净土化及其“阿弥陀佛”信仰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10 王治;;西方净土变题材的分判[J];故宫学刊;201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治;空间表达与寓意[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师敏;圆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4 骆兵;李渔的通俗文学理论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利安;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演变及其向中国的传播[D];西北大学;2003年
6 安正q,
本文编号:7911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91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