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正念禅修对心智觉知及苦难觉察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13:01

  本文关键词:正念禅修对心智觉知及苦难觉察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正念禅修 心智觉知 苦难觉察


【摘要】:Kabat-Zinn博士从佛教传统的修行方式及理念中得到启发,提出了心智觉知的概念,至此出现了很多类型的心智觉知训练。然而,正念禅修作为一种最传统的心智觉知训练方式,,却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苦难觉察的概念是从佛教“如实知苦”而来。“如实知苦”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和基础,且佛教也正是通过正念禅修的方式来达到“如实知苦”的。故,本研究拟探讨正念禅修对于个体心智觉知与觉察他人苦难水平的作用及其机制。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研究、准实验研究和访谈研究相结合。问卷调查研究从横向研究角度比较正念禅修者与人口学背景相似的对照组在二者上的差异;准实验研究从纵向研究角度探讨七日正念禅修前后被试的心智觉知与苦难觉察水平变化;访谈研究描述正念禅修者人群特点,有助于解释正念禅修提高苦难觉察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如下: 1、有正念禅修经验者在心智觉知、苦难觉察总分及部分维度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接触正念者。日常生活中坚持正念的被试在心智觉知总分及部分纬度上好于不能坚持正念的被试。 2、七日正念禅修过后,参与者在心智觉知、苦难觉察部分维度上显著高于未参加禅修者。 3、心智觉知水平提高对个体修习正念后苦难觉察水平的提高起部分中介作用。正念禅修一方面作为一种禅修方式,让个体在安静环境中,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和身体感受,提高觉知力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平等心训练,帮助个体处理生活中负性事件时更客观理智。
【关键词】:正念禅修 心智觉知 苦难觉察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20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引言10-11
  • 2 文献综述11-33
  • 2.1 正念禅修11-16
  • 2.1.1 正念禅修的含义11
  • 2.1.2 禅修11-13
  • 2.1.3 正念禅修的相关研究13-16
  • 2.2 心智觉知16-24
  • 2.2.1 心智觉知的含义16-17
  • 2.2.2 心智觉知的作用机制17-20
  • 2.2.3 心智觉知训练方式及主要技术20-21
  • 2.2.4 心智觉知的测量21-24
  • 2.3 苦难觉察24-30
  • 2.3.1 苦难觉察的含义24-25
  • 2.3.2 苦难觉察的相关研究25-29
  • 2.3.3 苦难觉察的测量29-30
  • 2.4 正念禅修、心智觉知与苦难觉察的相关研究30-33
  • 2.4.1 正念禅修与心智觉知的关系研究30
  • 2.4.2 心智觉知与苦难觉察的关系研究30-31
  • 2.4.3 正念禅修与苦难觉察的关系研究31-33
  • 3 问题的提出33-37
  • 3.1 已有研究不足33
  • 3.2 本研究的切入点33-34
  • 3.3 研究意义34-35
  • 3.3.1 研究的理论意义34-35
  • 3.3.2 研究的实践意义35
  • 3.4 研究目的35
  • 3.5 研究假设35-37
  • 4 实证研究37-82
  • 4.1 《觉察他人苦难量表》大陆版的修订37-47
  • 4.1.1 觉察他人苦难的纬度构想37-38
  • 4.1.2 第一次初始测验38-40
  • 4.1.3 第二次初始测验40-42
  • 4.1.4 《觉察他人苦难量表》大陆修订版构成42-43
  • 4.1.5 《觉察他人苦难量表》大陆修订版信效度分析43-47
  • 4.2 国内正念禅修者心智觉知及苦难觉察水平的现状分析47-66
  • 4.2.1 研究目的47
  • 4.2.2 研究对象47-48
  • 4.2.3 研究工具48-49
  • 4.2.4 研究程序49
  • 4.2.5 研究结果49-62
  • 4.2.6 讨论62-66
  • 4.3 七日正念禅修对心智觉知与苦难觉察水平影响的准实验研究66-82
  • 4.3.1 研究目的66
  • 4.3.2 研究假设66-67
  • 4.3.3 研究对象67-68
  • 4.3.4 七日正念课程简介68-71
  • 4.3.5 研究工具71-72
  • 4.3.6 实施程序72
  • 4.3.7 研究结果72-78
  • 4.3.8 讨论78-82
  • 5 访谈研究82-98
  • 5.1 研究目的82
  • 5.2 研究对象82
  • 5.3 研究工具82-83
  • 5.4 实施程序83
  • 5.5 研究结果83-95
  • 5.5.1 课程之前的考虑83-86
  • 5.5.2 课程当中的体验86-91
  • 5.5.3 课程结束后身心变化91-93
  • 5.5.4 对苦难事件的看法93-95
  • 5.6 讨论95-98
  • 5.6.1 正念禅修参与者动机95
  • 5.6.2 正念禅修课程的影响95-97
  • 5.6.3 苦难觉察的情况97-98
  • 6 总讨论98-100
  • 7 结论与展望100-102
  • 7.1 研究结论100-101
  • 7.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101-102
  • 7.2.1 本研究不足101
  • 7.2.2 未来研究方向101-102
  • 参考文献102-10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108-109
  • 附录Ⅰ109-111
  • 附录Ⅱ111-113
  • 附录Ⅲ113-115
  • 附录Ⅳ115-120
  • 附录Ⅴ120-123
  • 附录Ⅵ123-127
  • 后记127-12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兵;;佛教苦乐观[J];法音;2007年02期

2 陈肖悦;;佛教苦乐观背景下痛苦与其解除的心理学解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3 卢谢峰;韩立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与协变量——概念、统计检验及其比较[J];心理科学;2007年04期

4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5 熊韦锐;于璐;;西方心理学对禅定的功效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6 陈语;赵鑫;黄俊红;陈思佚;周仁来;;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理论与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10期

7 吴九君;郑日昌;;心智觉知干预述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02期

8 石文山;;美国正念禅修的心理学化实证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熊韦锐;正念疗法的人性论迷失与复归[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91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91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7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