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兰的灵修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01:50
本文关键词:大德兰的灵修思想研究
【摘要】:大德兰的灵修思想同时包含神秘与克修两个层面,本文主要以灵修生活炼、明、合三阶段的模式为研究进路,在对这两个层面分别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得出结论,并进一步阐释大德兰灵修思想的特征与意义。本文的结构如下:导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灵修学的相关术语,目的是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大德兰的灵修思想的范畴,既包含神秘默观的层面,也包括克苦、修德等内容;其次,承接上文灵修学研究方法的介绍,主要概述本文的研究路径,即炼、明、合三路模式;最后,从整理有关大德兰的研究现状出发,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特点。第一章着重介绍了大德兰灵修思想的产生背景。首先,梳理了大德兰的生平及主要著作;其次,将大德兰放进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宗教背景中加以分析:西班牙黄金帝国以宗教统一和政治统一为目标,以宗教法庭为工具,打击伊斯兰教、犹太教,支持海外传教,惩罚异端、维护正统。但新教改革的兴起和神秘主义的流行威胁了宗教统一的实现,特别对女性宗教经验感到恐慌。大德兰身处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却得以通过自己的宗教经验丰富天主教灵修传统;最后,介绍了在新教改革、天主教自我革新与特伦托公会议背景下的,十六世纪天主教灵修的发展。十五世纪中期到十六世纪初期低地国家部分灵修者追求更深度的灵性生活,有方法的祈祷开始传播。大德兰加以继承并发展,成为十六世纪的灵修家代表。第二、三章主要梳理和分析了大德兰的灵修思想与实践。首先,灵修思想依据三路模式加以划分与阐释,分析的主要对象是《灵心城堡》与《全德之路》两本著作。笔者将大德兰灵修生活的七重住所根据三路划分为炼、明、合三个阶段,同时兼顾《全德之路》对祈祷的三个基础德行的强调,因为这既是灵修生活的准备,又是灵修生活走向成全的效果,贯彻三路阶段的始终。总之,大德兰的神秘与克苦、修德是相辅相成的;其次,大德兰的灵修实践包括革新加尔默罗圣衣会与克修生活,并且,实践与默观不可分割。第四章首先论述了大德兰灵修思想的四个特征,分别是神秘经验、使徒精神、以基督的人性为中心以及女性特征,突出了其神秘经验中合一感、自我丧失感的特点,祈祷方法与改革修会实践中的使徒精神内核,对基督人性作为灵魂走向上帝之向导作用的强调,以及大德兰修辞和写作风格、思想特点中所蕴含的对女性及女性经验的认可与赞扬。接下来,进一步分析了大德兰灵修思想的意义。她在罗马天主教面临分裂危机时,以个人的神秘经验和灵修路径打破了当时社会对神秘主义的恐惧,丰富了天主教的灵修传统。同时,在实践和制度层面,发起了修会改革运动。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的主要观点,并对未能深入分析或尚未分析到的部分简要阐述。
【关键词】:大德兰 灵修 三路 祈祷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97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3
- 导论13-19
- 第一节 灵修术语的历史沿革13-15
- 一、 灵修13-14
- 二、 灵修学14
- 三、 灵修神学14-15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进路15-16
- 一、 十六世纪以前「三路」模式的发展15
- 二、 「三路」模式的内涵15-16
- 第三节 研究综述16-19
- 一、 国外研究综述16-17
- 二、 国内研究动态17-19
- 第一章 大德兰灵修思想产生的背景19-33
- 第一节 大德兰的生平19-23
- 一、 生平19-21
- 二、 著作21-23
- 第二节 社会文化背景23-29
- 一、 十六世纪西班牙的政治与宗教23-27
- 二、 十六世纪西班牙的宗教状况27-29
- 第三节 十六世纪天主教灵修的发展29-33
- 一、 十五世纪中期至十六世纪初期低地国家灵修的发展29-30
- 二、 十六世纪天主教灵修的代表30-33
- 第二章 大德兰的灵修思想33-45
- 第一节 《灵心城堡》的灵修思想33-41
- 一、 炼路——前三重住所34-35
- 二、 明路——第四重住所35-37
- 三、 合路——后三重住所37-41
- 第二节 《全德之路》的灵修思想41-44
- 一、 祈祷的基础42-43
- 二、 祈祷的方法43-44
- 第三节 结论——以「三路」模式思考大德兰的灵修思想44-45
- 第三章 大德兰的灵修实践45-50
- 第一节 加尔默罗修会的传统45-47
- 一、 隐修传统45-46
- 二、 加尔默罗圣衣会的创立与发展46-47
- 第二节 赤足加尔默罗修会的创建47-50
- 一、 修会改革47-48
- 二、 赤足加尔默罗修会的克修生活48-49
- 三、 默观与行动49-50
- 第四章 大德兰灵修思想的特征与意义50-57
- 第一节 特征50-55
- 一、 神秘经验50-52
- 二、 使徒精神52-53
- 三、 以基督的人性为中心53-54
- 四、 女性特征54-55
- 第二节 意义55-57
- 结语57-59
- 参考文献59-62
- 后记62-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德兰;树才;;尚德兰诗歌[J];诗选刊;2006年05期
2 纪宗安;刘Y,
本文编号:840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40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