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涉儒僧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02:14
本文关键词:唐代涉儒僧人研究
【摘要】:以往的佛教中国化研究大多在宏观的历史角度下进行,很少从微观的视角来彰显宏观的过程,因而关于僧人的微观研究往往被忽视。佛教常言所谓“芥子纳入须弥山”,实则宏观的佛教中国化进程也可以全面体现在微观的僧人身上,看清僧人之于两种文化的媒介作用即是研究佛教中国化的窍要所在。 佛教传入中土至今已千年有余,其中有几个重要的时期,比如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与近代的佛教革新等。唐代作为中国文化承前启后的一个时期,作为佛教中国化的加速形成期,是本文所选的时代背景。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通过对涉儒僧人特点的详细研究,并且从文化传播学的视角来研究唐代涉儒僧人在唐代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第一章通过对佛教初传一直到宋代三教合一各个时代的佛教传播特点的概述,突出唐代佛教传播的特点,奠定全文的时代背景。第二章通过对文献分析法的使用,将大量僧人传记进行分析归纳,将涉儒僧人的诸多特点进行总结,为文化传播学理论框架提供内容与佐证。最后一章即以文化传播学的视角,在唐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唐代涉儒僧人的诸多特点,来研究唐代涉儒僧人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的媒介作用。此外本文还发现印刷术的发明与广泛应用恰好与宋代中国文化的形成同步,由此提出媒介技术的革新对中国文化最终形成所起的催化剂作用。 本文认为,佛教中国化具体在僧人身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编码者与解码者的初次对立,编码者与解码者的合一与二者的再次对立。其中后两个层次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编解双方在僧人身上合一即酝酿着中国化佛教,再次对立则是以编码者身份传播中国化佛教。将僧人视为“媒介”,突出僧人在两种文化中的媒介作用,是开启佛教中国化研究的一把钥匙,将视角深入到微观的僧人群体,佛教中国化的宏观过程将亦随之尽显无疑。
【关键词】:唐代儒僧 文化传播 媒介 三教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4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导论11-17
- 选题意义11-13
- 文献综述13-15
-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15-17
- 第1章 唐代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地位17-36
- 1.1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初传与发展17-25
- 1.1.1 两汉时期佛教的传播特点17-21
- 1.1.2 魏晋时期佛教的传播特点21-24
- 1.1.3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特点24-25
- 1.2 隋唐五代时期的三教鼎立25-34
- 1.2.1 隋代佛教的传播特点25-28
- 1.2.2 唐代佛教的传播特点28-34
- 1.3 宋代之后的三教合一34-36
- 1.3.1 佛教内部的统一34-35
- 1.3.2 儒释道三教的合一35-36
- 第2章 唐代三教融合下的僧人表现36-68
- 2.1 僧人与儒学之因缘36-41
- 2.1.1 家学渊源37-38
- 2.1.2 出家前的儒生身份38-40
- 2.1.3 出家后开始研习儒道文化40-41
- 2.2 僧人的儒家伦理化特点41-46
- 2.2.1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41-42
- 2.2.2 叶落归根与为母守孝的情怀42-44
- 2.2.3 视师如父的孝道情结44
- 2.2.4 出家僧众在忠君上的表现44-46
- 2.3 佛教传播的儒道化46-68
- 2.3.1 以儒道为媒介教化帝王以达到佛教目的46-48
- 2.3.2 以儒道为工具的护法活动48-55
- 2.3.3 佛教儒行合一的特点55-59
- 2.3.4 译经中的“润文”之职59-61
- 2.3.5 僧人与士大夫交流的形式61-68
- 第3章 涉儒之“涉”的文化传播学意义68-79
- 3.1 文化传播与佛教中国化68-72
- 3.1.1 “人”乃文化传播的载体68-69
- 3.1.2 佛教中国化传播编解交流的层次69-70
- 3.1.3 “本文化”与“他文化”的相遇与交融70-72
- 3.2 涉儒僧人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机制72-79
- 3.2.1 涉儒僧人的内在传播72-77
- 3.2.2 涉儒僧人的再传播77-79
- 结语79-81
- 参考文献81-84
- 附录84-86
- 致谢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谢惠媛;从忠孝之辩看儒家思想对佛教忠孝观的影响[J];船山学刊;2003年04期
2 耿敬;佛教忠孝观的儒家化演变[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3 孙修身;儒释孝道说的比较研究[J];敦煌研究;1998年04期
4 吴敏霞;从唐墓志看唐代世俗佛教信仰[J];佛学研究;1996年00期
5 王月清;论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王月清;中国佛教孝亲观初探[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7 介永强;;隋唐高僧与儒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本文编号:8788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78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