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止观哲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05:20
本文关键词:宗喀巴止观哲学思想研究
【摘要】: 宗喀巴是西藏十四世纪伟大的宗教改革家和哲学家,他的止观思想意义十分深刻。本文首先概述了宗喀巴的生平事迹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宗喀巴止观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思想根源和其中贯穿的对中观思想的具体实践。其次,文章概述了藏传佛教止观思想发展的概况;接着,文章详细阐述了宗喀巴止观思想的内涵、特征和修习方法。宗喀巴止观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修习止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初修止的条件和方法;(3)防治沉掉和修九住心;(4)成就奢摩他(止)的标准——身心轻安;(5)修观的重要性及其条件;(6)抉择人法无我空性正见是修观的关键;(7)止观双修、双运。 文章总结了历代学者对宗喀巴止观的评述,并从佛教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等三方面阐述了宗喀巴止观思想的理论贡献。 在最后一章,本文比较了宗喀巴止观与智榃摩诃止观的异同。在比较前,文章阐述了智榃止观思想的哲学内涵及其修习方法,主要包括:三谛圆融、一念三千、性具善恶和止观修习的具体方法。接着,文章对宗喀巴与智榃的止观思想进行了比较,主要包括:(1)理论渊源的异同;(2)止观修行正见的同异;(3)止观修行具体法门的比较;(4)止观修行结果的比较。最后,作者又对两者止观进行了总体上的比较。 总之,止观思想是佛教修行证悟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是佛教徒实现其宗教价值目标的核心和关键环节。虽然宗喀巴和智榃的止观法门各有侧重,但都是修行佛法的根本,都是以佛教哲学义理与实践修行经验相结合为中心,无论是宗喀巴的止观双运还是智榃的教观并重,都说明了这一点。对于现代人来说,如果能理性地借鉴佛教止观以调和身心,给无明烦恼一个释放的出口,消除过多的杂念妄想,还心灵一份淡定的宁静,以崇高信念来指导思想和行动,以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那么,就可使紧张的身心从容不迫,使忙乱的生活井然有序,对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质量都有很大的好处。
【关键词】:宗喀巴 智榃 摩诃止观 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民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7-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前言10-14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0
- 二、研究现状分析10-12
- 三、论文的创新点12-13
- 四、论文研究方法13-14
- 第二章 宗喀巴止观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14-28
- 第一节 宗喀巴止观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14-19
- 一、宗喀巴生平简述14-16
- 二、宗喀巴止观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16-19
- 第二节 宗喀巴止观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19-28
- 一、藏传佛教止观(禅学)思想发展概述19-26
- 二、宗喀巴止观思想的理论渊源26-28
- 第三章 宗喀巴止观思想的哲学内涵28-54
- 第一节 止观的内涵及修止的方法28-35
- 一、止观的内涵及修习止观的重要性28-29
- 二、修止的条件和方法29-30
- 三、修止应对治的事项——防治沉掉30-32
- 四、成就正奢摩他(止)的微妙方法——九住心修法32-34
- 五、成就奢摩他(止)的标准——身心轻安34-35
- 第二节 修观的重要性和方法35-41
- 一、修观的重要性:不修观则不能断欲界烦恼,,亦难证悟成圣35
- 二、修观的条件35-36
- 三、抉择人法无我空性正见是修观的关键36-41
- 四、通达无我空性正见的几种观修法41
- 第三节 止观双修、双运法41-44
- 一、止观双修、双运的内涵和方法41-43
- 二、宗喀巴止观双运的特点43-44
- 第四节 宗喀巴止观思想的理论贡献44-54
- 一、从历代学者对宗喀巴止观思想的评述看其理论贡献44-51
- 二、宗喀巴止观对藏传佛教止观理论的贡献51-54
- 第四章 宗喀巴止观与智榃《摩诃止观》的比较54-84
- 第一节 智榃与《摩诃止观》54-63
- 一、智榃构建止观思想的历史背景54-55
- 二、《摩诃止观》的主要哲学思想55-63
- 第二节 《摩诃止观》的止观修持方法63-77
- 一、止观修行的基础63-64
- 二、止观与坐禅64-65
- 三、坐中修止观65-69
- 四、历缘对境修止观69-71
- 五、止观修行的成果71
- 六、四种三昧71-75
- 七、十乘观法75-77
- 第三节 宗喀巴止观与智榃止观的异同77-84
- 一、时代背景的比较77
- 二、止观思想内涵的比较77-82
- 三、两种止观思想的总体比较82-84
- 结论84-86
- 参考文献86-89
- 致谢89-9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开发;从《摩诃止观》看智者的止观设教[J];东南文化;1994年02期
2 依昱法师;定慧所得…[J];佛教文化;2004年03期
3 华方田;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J];佛教文化;2005年01期
4 宽昌;从《童蒙止观》的序分剖析止观对修学佛法中的重要性[J];佛学研究;2002年00期
5 王雷泉;;天台宗止观学说发展的历史过程[J];法音;1985年05期
6 陈重晖;;从释尊成道看佛教止观的特质[J];法音;1989年08期
7 毗耶达西;石权;;八正道与戒定慧的关系[J];法音;1992年02期
8 智正;以止观双运之理试析人间佛教“人成即佛成”的理论依据[J];法音;1998年01期
9 王雷泉;《摩诃止观》片论之一[J];法音;1998年08期
10 王雷泉;《摩诃止观》片论之二[J];法音;1998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保同;止观与性具[D];安徽大学;2005年
2 徐东明;宗喀巴中观哲学思想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879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79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