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护与诠释:明末清初基督教护教文献与思想研究(1582-1722)
发布时间:2017-09-19 06:46
本文关键词:辩护与诠释:明末清初基督教护教文献与思想研究(1582-1722)
【摘要】:明清之际耶稣会士来华传教,虽不是基督教首次来到中国,但也不是最后一次。当时中西双方相对坦诚、平等的交往态度,使基督教的第三度来华在中西文明几乎要相互遗忘时,再次呈现出异质文化相遇时的光芒。耶稣会士为配合在中国传教,采取了“文化适应”政策,他们学习中国文字,说中国话,读中国典籍,和中国文人合作翻译西方著作,甚至用中文著书立说。皈依基督教的中国教徒也积极为这些著作题写序跋,在护教活动中更是不遗余力的撰文为基督教辩护。加之明末清初雕版印刷技术已发展成熟,且官方和民间都有刻书、藏书的风气,这就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关于这场文化相遇的文献资料,包括大量的为基督教辩护的护教文献。明清基督教护教文献是基督教传士教面对当时中国社会对基督教的批评与攻击而形成的,其中包括针对官方的反教行为,以及民间尤其是佛道教的反教行为而产生的文献。值得提出的是在护教作品的形成过程中,中国信徒的作用尤为重要,大部分护教作品是由中国信徒完成的。目前学术界对于明末清初清基督教护教的研究,虽然有一些零碎的成果,但基本都是相关文献的翻译或整理,且相对简单,而系统梳理基督教护教文献,进而深入分析明末清初基督教护教思想的研究,几乎没有专门性的著作。故本文希望通过对史料的爬梳,尤其是对信徒和耶稣会士的护教文献的整理与研读,在整理出一份“明清天主教护教思想文选”的基础之上,通过整体的深入分析和具体的个案研究,系统的展现出明末清初基督教的护教思想,探讨此阶段奉教人士面对士人尤其是儒释道对基督教的攻讦,是如何进行基督教的合法性辩护和反驳的,从而揭示出外来的天主教如何与明清社会之间深刻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明末清初 反教 护教 文献 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79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绪论10-24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12
- 二、学术史综述12-23
- 三、研究方法23
- 四、研究内容设计23-24
- 第一章 明末清初教案与反教文献24-66
- 第一节 明末清初基督教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冲突24-33
- 一、南京教案25-26
- 二、清初“历狱”26-28
- 三、由礼仪之争引起的相关教案28-33
- 第二节 明末清初反基督教文献33-49
- 一、明末清初反基督教文献来源34-35
- 二、明末清初反基督教文献分类35-40
- 三、冲突与反教原因40-49
- 第三节 个案研究49-64
- 一、官方反教代表:杨光先与《不得已》49-52
- 二、民间反教代表:徐昌治与《圣朝破邪集》52-61
- 三、释氏反教代表:钟始声与《辟邪集》61-64
- 第四节 小结64-66
- 第二章 明末清初基督教护教文献66-98
- 第一节 教案与护教运动66-70
- 第二节 明末清初基督教护教文献70-77
- 一、明末清初护教文献来源70-71
- 二、明末清初护教文献分类71-77
- 第三节个案研究77-98
- 一、徐光启与《辩学章疏》78-81
- 二、艾儒略与《熙朝崇正集》81-90
- 三、利类思与《不得已辨》90-94
- 四、戴进贤与《睿鉴录》94-98
- 第三章 明末清初基督教护教思想探析98-114
- 第一节 “利玛窦规矩”与“补儒易佛”98-103
- 第二节 从“附儒”、“持续道统”到“索隐派”103-109
- 第三节 从“合儒”、“补儒”到“超儒”109-114
- 结论:明清基督教护教思想与外来宗教之合法性114-116
- 参考文献116-124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124-125
- 致谢12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丁锐中;;明末清初儒教与天主教的冲撞与调适——王徵的“纳妾”与“殉明”[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李志跃;明万历年间的“南京教案”[J];南京史志;1998年01期
3 周杰;;“事天之学”如何“补益王化”?——从《辩学章疏》透视徐光启的基督教信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6期
4 乐峰;;天主教与中国文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周萍萍;;明清之际天主教三位女信徒[J];世界宗教文化;2008年02期
6 谢金良;;明末高僧匛益智旭生平事实考辨[J];宗教学研究;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880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80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