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地方仙道发展的三次高峰——兼谈齐地神仙文化的当代价值
本文关键词:齐地方仙道发展的三次高峰——兼谈齐地神仙文化的当代价值
【摘要】:战国秦汉时期的方仙道,兴起于燕齐滨海地带,而以齐地为大本营,在先秦两汉时期有过三次发展高峰。齐地方士在方仙道方术和神仙理论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领袖和主导的作用,其神仙理论和仙道活动构成了齐文化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方仙道还与黄老之学共同促成了民族宗教——道教,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对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及世俗生活等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与齐地关系极为密切的神仙文化,在精神关怀、文化创意及文化品牌的建设等方面,有着积极的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齐地 方仙道 神仙家 齐文化 文化产业
【分类号】:B99
【正文快照】: 儒家文化本是齐鲁地域文化,后跃升为中国主流文化,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和凝聚力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对此学术界已有高度的重视。与此相对,先秦两汉时期源于上古巫教的齐地神仙文化,则以神奇丰富的想象力,从另一个侧面完成了独特的文化创造,引领了中国人超世俗的精神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玮;陆方龙;;黄图s碳捌涔卤敬妗督饨瘐酢酚搿段氯嵯纭穂J];戏曲研究;2010年02期
2 巩聿信;;论《金瓶梅词话》中的数术文化描写[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冯一鸣;;汉三家《诗》学对夫妇伦理和妇德的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祁志祥;;“尚贤”与“用才”——中国古代的人才观[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吕肖奂;;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的金马碧鸡信仰考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史常力;;“美女破国”理念的产生与确立[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刘英翠;;论廉政传播中编辑出版的作用——以《中国监察》、《廉政w肺齕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潘民中;;张良“为韩报仇”及其与秦汉之际韩国的关系[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陈碧仙;;论扬雄辞赋的讽谏意识表现与形成原因[J];莆田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郑祖襄;;《汉书·礼乐志》的著书内容与音乐史观[J];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4 龚武;;管子形势道哲学的阅读及其诉说——管子哲学研究相关性问题探讨[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5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陶世龙;李鄂荣;;地质思想在古代中国之萌芽[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7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徐卫民;;汉长安城植被研究[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赵晓明;;我国反假货币法律的考察与探究[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8期)[C];2009年
10 张峰;;汉画像中建鼓的形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郑君;基于文献的中药毒性认识变化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杨晓静;两京地区新莽墓葬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宋利娜;先秦儒家农业观探析[D];郑州大学;2010年
10 吴雯雯;泰山岱顶人文景观的历史演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84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84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