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与认同:《安息日密西拿》阐释
本文关键词:禁忌与认同:《安息日密西拿》阐释
更多相关文章: 犹太律法 安息日 《安息日密西拿》 禁忌 认同
【摘要】:法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的产物,它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人类以共同体之方式有效地生存和发展。古代法的内容大多由禁止性规定构成,最初是由共同体内部自发而渐成,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自发性渐少、自觉性渐多,并最终服从于共同体的意志,成为共同体之理念世界的现实映照。正是基于这一特征,法成为了维系和促进古代民族内部认同的重要手段之一。纵观4—9世纪地中海的后古代世界,在致使古典文明裂变的诸多因素中,也不乏法律之身影。而在此点上,犹太民族与犹太律法的关系则显得尤为突出。 在犹太民族与犹太律法的关系中,安息日扮演着桥梁的角色。最早规定犹太安息日的文献是希伯来圣经,即《圣经·旧约》。根据耶路撒冷版的16卷《犹太百科全书》统计,希伯来圣经中有超过30处提到了安息日。但是,希伯来圣经中只是告诉了犹太人要守安息日及其原因,并未对如何奉守安息日作具体规定。由此,安息日戒律逐渐与犹太宗教习俗——圣幕活动合流,形成了具体的禁止性行为规范,并最终成文于《安息日密西拿》。通过对犹太律法《安息日密西拿》的遵守,哀戚的犹太民族在宗教的维度得以升华,构建出了一个突破时间只属于犹太人、超越空间由全体犹太人共享的犹太世界。借此,,犹太人通过对《安息日密西拿》的恪守,在“流散时代”维护了自己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安息日密西拿》是《密西拿》第2卷中的第1章,共分为42节、139条,其内容全部是关于安息日的规范,包括行为、宗教仪式、祭祀、出生和丧葬等方面,涵盖面十分广泛。从结构上讲,第7节是全文的核心,规定了恪守安息日的一般性原理和原则。其中,第1条规定了违反安息日律法的责任的构成要件和惩罚措施;第2条规定了违法行为的基本类型,即39种禁止性行为;第3、4条规定了责任归结的基本原则,即因果关系原则和责任相称原则。《安息日密西拿》所涉及的300余种行为,均是在第7节的基础上经过扩展、延伸而成的。 综上所述,可以对犹太律法《安息日密西拿》做出如下三点结论:第一,它是一部通向“天国”的宗教法,是维系和促进犹太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第二,它不是因神的意志而创立的,而是在强大的综合情感和习惯的驱动下形成的。第三,它具有宗教性、法律性、民族性、经验性和阶级层等特性。
【关键词】:犹太律法 安息日 《安息日密西拿》 禁忌 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85;D9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8
- 引言8-23
- (一)研究缘起与论题说明8-9
- (二)研究现状分析9-19
- (三)研究范畴与相关概念的界定19-21
- (四)研究方法说明21-23
- 一、《安息日密西拿》律法文本的形成与结构23-31
- 二、关于第7 节条文的解释:《安息日密西拿》的原理与原则31-37
- (一)律法责任的构成要件与惩罚措施31-32
- (二)违法行为的基本类型32-35
- (三)律法责任归结的基本原则35-37
- 三、39 种禁止性行为:《安息日密西拿》条文解析37-58
- 四、《安息日密西拿》的性质与评价58-62
- 参考文献62-66
- 附录一:《安息日密西拿》中文译文66-93
- 附录二:《安息日密西拿》专有名词中—英对照参考表93-96
- 后记96-97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9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精忠;犹太婚姻理念试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史婧力;;谈犹太民族流浪史及美国犹太文学的发展起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3 李超;金晓霞;徐荣男;;再看文艺复兴下的宽容曙光——14、15世纪的意大利犹太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4 王红杰;;《美国牧歌》中的美国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5 范晓云;从犹太经典看犹太人先进的生育、饮食和教育观[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6 杜洋,王晓凤;论犹太教在犹太民族历史转折时期的地位与影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尹树广;宽恕的条件和界限——苦难意识、记忆理性和有限度的超越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李薇;旅华犹太侨民间的贝特·丁仲裁制度[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9 张淑清;对犹太人隔都的历史考察[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10 王志军;;现代性和钱: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理论旨趣与现实意义[J];北方论丛;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倩红;;犹太住棚节的来历及其教育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徐姗;;从《修配工》解读马拉默德“人人都是犹太人”的创作思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铁江;;中东铁路的修筑与近代哈尔滨犹太人的经济发展[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4 张践;;多元宗教信仰与各民族的和谐共生[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5 任东升;马月兰;;希伯来先知与儒家圣人比较研究[A];对话: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C];2009年
6 韩逸畴;;宗教与法律——自由源与流的探戈[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法与宗教的历史变迁[C];2010年
7 乔飞;;血统·国统·道统·法统——《圣经》神人“圣约”之法理透视[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法与宗教的历史变迁[C];2010年
8 高尚;葛韵;;《摩西五经》中的民事性规范研究[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法与宗教的历史变迁[C];2010年
9 杜丽燕;;一种基于福音的人道主义[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三辑[C];2006年
10 赵立行;;论中世纪商法的效力基础和范围[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公法与私法的互动[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敬南菲;出路,还是幻象:从《应许之地》、《店员》、《美国牧歌》看犹太人的美国梦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阳;以色列与美国犹太人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康英;凯撒利亚的尤西比乌斯及其《基督教会史》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宫丽;精神家园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吴素梅;古希腊民族形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于健;利奥·拜克论犹太教的本质[D];山东大学;2011年
8 高建红;12-16世纪西欧的医生[D];复旦大学;2011年
9 汪舒明;大屠杀记忆和美国外交[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孙克昱;《成唯识论》的析恶新视域[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丽雯;索尔·贝娄四部小说主人公的心理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周婧妍;固守 再生 回归[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4 许雅涵;马拉默德短篇小说中的苦难主题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金牛;从存在到他者[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晓平;苦难与救赎[D];江南大学;2010年
7 史文莉;从文化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圣经中的隐喻[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刘佳;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垂死的肉身》的伦理主题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9 李倩倩;以色列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尚磊;以色列先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85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85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