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中国传统相学及其近代化转型

发布时间:2017-09-20 07:32

  本文关键词:中国传统相学及其近代化转型


  更多相关文章: 相学 相士 相术 相书 近代化转型


【摘要】:中华神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中华民族,道德方正、智慧圆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大系之中,关乎阴阳思想和天地人三才观念的术数文化系统丰富神秘而绚丽多姿,人相学即其支脉之一。中国传统相学自春秋战国时期正式产生以来直至民国时期,其发展态势可谓跌宕起伏。相学最早流行于上层官方,后来逐渐流入俗间,在整个中国封建时代几乎一直是受世人热捧的“预测学”。近代以来,随着科学观念的兴起,相学多被世人一概而论为迷信,整体发展呈衰落之势。 相士、相书、相术乃构成相学的三大要素,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在近代社会中亦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 民国时期,由于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毫无保障,很多人为求温饱摇身一变成为江湖相士,甚至一度出现了专门利用神秘文化做生意的帮派,如“江相派”便是其代表。这些江湖术士用拙略的伎俩做些骗人的勾当,给相学的发展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雾霭,使其愈益神秘化、世俗化,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鄙夷。当然,真正懂得相理的大师亦不乏其人,然而数量却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由此,相士队伍便有了“江湖派”与“书房派”之别。此时,女相士的大量出现亦呈前所未有之态势,说明这一行当相对来说赚钱较为容易,同时揭示了世人生存之艰难与无奈。无论如何,江湖相士的泛滥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总是负面较多,因此,民国时期各级政府渐生取缔此行业之意图并颁布了一系列取缔办法,但囿于取缔之后对这些迷信从业人员的社会救济、职业培训等相关配套设施的极度匮乏,其效果不甚明显。 受西方科技的影响,中国近代出版业较为发达,因此出现了不少正式出版的相学书籍,有传统相书的流传,亦有新相书的面世,还有西方相书的译著,这些相书的出版使得相学这一传统文化的发展流衍有了基础性的保障。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手抄本相书亦流传于民间,成为宝贵的研究资料。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相学在理论、实践和观念上都有了独具特色的发展。理论上,一些相书中体现出了将相学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等学科方法结合起来,试图将其推上科学与学术的层面,从而引起世人的关注与重视;实践上,由于相学中对于人的相貌与其个性特点、习惯行为有着充分的论述,同时,基于个人指纹的唯一性、稳定性和可再生性,有人将相术运用到司法、立法、行政之中,确实收到了意外的效果,开发了相学新的社会价值,令人刮目相看;观念上,相学起源于封建时代,因此其自身必然带有封建时代的烙印,如阶级差异、忠君孝亲、男尊女卑等观念印记随处可见。然而,随着近代民主、科学、平等思想的兴起,相学中的封建观念亦有退却之趋势,比如对女相标准从苛刻到宽容的转变。 中国传统相学自近代以来,发生的最大转变当在于其与西方相学的冲和之中。西方国家曾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大量的西学亦随之流入中国,使中西、新旧文化发生了一系列的碰撞与融合,中国相学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相学的影响,从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流衍与转变。诚然,不同地域的文化相遇之后必然会有一定的冲突,但二者之间绝非水火不容。事实上,民国相书中已有不少西方相书的译著,同时还出现了相学家所著述的将中西相学融合之后的新相书。西方新相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为神秘的相学找到了科学的、哲学的依据,这给中国相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关键词】:相学 相士 相术 相书 近代化转型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92.3
【目录】:
  • 中文摘要14-16
  • Abstract16-19
  • 导论19-31
  • 一、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及现实关照性19-20
  • (一) 理论意义19
  • (二) 学术价值19-20
  • (三) 现实关照性20
  • 二、学术史综述20-28
  • (一) 资料的发掘与整理20-25
  • (二) 相关学术专著25-26
  • (三) 相关学术论文26-28
  • 三、重点、难点、创新点28-29
  • (一) 重点28-29
  • (二) 难点29
  • (三) 创新点29
  • 四、相关界定29-31
  • (一) 时间界定29-30
  • (二) 空间界定30
  • (三) 内容界定30-31
  • 第一章 中国传统相学之渊源与流变31-65
  • 一、相学之萌芽期——先秦31-40
  • (一) “相法堪舆,,三代前已有”之说的考证31-32
  • (二) 夏商周三代“圣人有异相”之观念的兴起32-36
  • (三) 从“天帝命定论”到“自我命定”思想36
  • (四) 先秦诸子与相学36-38
  • 1. 孔子与相学36-37
  • 2. 孟子与相学37
  • 3. 荀子与相学37-38
  • (五) 典籍中的先秦相人记载述略38-40
  • 1. 《左传》38-39
  • 2. 《史记》39-40
  • 二、相学之形成期——两汉40-43
  • (一) 相学在汉代兴盛的原因40-41
  • 1. 政治土壤40
  • 2. 个人因素40-41
  • (二) 相学理论基础的奠定41-43
  • 1. 西汉命学理论的初建41-42
  • 2. 东汉命学理论的形成42-43
  • (1) 王充——《论衡·骨相篇》42
  • (2) 王符——《潜夫论·相列》42-43
  • 三、相学之发展期——魏晋南北朝43-47
  • (一) 发展的原因43-44
  • 1. 动荡不安的社会43
  • 2. 品评人物的风尚43-44
  • (二) 发展的表现44-47
  • 1. 史籍记载增多44-45
  • 2. 相士群体扩大45-47
  • 四、相学发展之第一高峰期——隋唐宋47-51
  • (一) 社会环境与科举制的创立对相学的影响47-48
  • (二) 《麻衣相法》的出现48
  • (三) 著名相士48-50
  • (四) 皮日休对相学的批判50-51
  • 五、相学发展之第二高峰期——元明清51-60
  • (一) 相士与相例51-57
  • (二) 《柳庄相法》的出现57-58
  • (三) 明清时期对相书的整理58-59
  • 1. 《永乐大典》58
  • 2. 《古今图书集成》58
  • 3. 《四库全书》58-59
  • (四) 熊伯龙与李光庭对相学的批判59-60
  • 六、中西相学之汇通期——晚清民国至今60-65
  • (一) 晚清时期传统相学的发展状况61-63
  • (二) 晚清民国时期西方新相学的传入63-65
  • 第二章 民国时期中国相士群体探析65-87
  • 一、相士的主要来源65-66
  • (一) 盲人65
  • (二) 失业、破产者65-66
  • (三) 落魄读书人66
  • 二、相士的流派66-70
  • (一) 书房派66-69
  • (二) 江湖派69-70
  • 三、相士的收入情况70-71
  • 四、相士的一般素质71-72
  • 五、相士论相的场所分析72-77
  • (一) 家中72-73
  • (二) 旅馆73
  • (三) 街头73-74
  • (四) 庙会74-76
  • (五) 茶馆76-77
  • 六、毁誉参半的女相士77-86
  • (一) 女相士的生活状况77-78
  • (二) 一位女相士的自白78-80
  • 1. 从相缘由78
  • 2. 相金定价78-79
  • 3. 客人的种类79
  • 4. 向往的出路79-80
  • (三) 以论相为幌,行桃色之实80-83
  • 1. 常于旅馆中谈相80-81
  • 2. 刊登广告,派发传单81
  • 3. 亲自上门服务81-82
  • 4. 桃色谈相之原因82-83
  • (四) 旧上海有名的女相士83-86
  • 1. 蓬莱83-85
  • 2. 菱清85
  • 3. 一清85-86
  • 小结86-87
  • 第三章 民国时期相书及相术的发展87-117
  • 一、相书发展概况87-99
  • (一) 纯相书87-89
  • 1. 《相法易知》87
  • 2. 《相法无师自通集》87-88
  • 3. 《富贵贫贱荣枯得失命相秘诀》88-89
  • 4. 《相理秘旨》89
  • (二) 研究相学理论及发展之相书89-94
  • 1. 《新相人学讲义》89-93
  • 2. 《骨相学》93-94
  • (三) 涉及相学之综合性命理书籍94-95
  • (四) 时人翻译之西方相书95
  • (五) 兼具中西相法之相书95-97
  • 1. 《手相学浅说》95-96
  • 2. 《中西相人探源》96-97
  • (六) 民国时期出版之传统古相书97-99
  • 1. 《麻衣相法》97
  • 2. 《柳庄相法》97
  • 3. 《水镜神相》97-98
  • 4. 《相理衡真》98
  • 5. 《神相全编》98
  • 6. 《冰鉴》98
  • 7. 其他98-99
  • 二、民国特色之相术99-106
  • (一) “新新相术”99-101
  • 1. 新新相面术99-100
  • 2. 新新相眼术100
  • 3. 新新相耳术100-101
  • 4. 新新相手、足、肩背术101
  • (二) 点评民国人物相101-106
  • 1. 《现代人相百面观》101-105
  • 2. 《中国相术大观》105-106
  • 三、“女相”在相学观念上的转变106-111
  • (一) 传统相书中对女相的鉴定107-108
  • (二) 民国相书中对女相的思考108-111
  • 1. 女性地位及女相标准的改变108-109
  • 2. 对女性忠淫之相的讨论109-111
  • 四、相学依据与功能的新探索111-115
  • (一) 相学的科学与哲学依据111-112
  • (二) 相学的刑侦功能112-115
  • 小结115-117
  • 第四章 民国时期政府对指纹法的探索及其社会功用117-136
  • 一、指纹法之沿革117-121
  • (一) “东方开花”——指纹法在东方演进之史迹117-118
  • 1. 中国最早发明指纹法之说117-118
  • 2. 东方其他国家的指纹发现118
  • (二) “西方结果”——指纹法在西方演进之史迹118-121
  • 二、政府对指纹法的探索121-127
  • 三、指纹法在民国社会中之功用127-134
  • (一) 司法上之功用128-129
  • (二) 立法上之功用129
  • (三) 行政上之功用129-130
  • (四) 军警管理中之功用130-132
  • 1. 军队发饷问题130-132
  • 2. 铁路警察问题132
  • (五) 国籍法上之功用132
  • (六) 与收回领判权之关系132-133
  • (七) 日常生活中之功用133-134
  • 1. 身份证明133-134
  • 2. 代替签字134
  • 3. 其他134
  • 小结134-136
  •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江湖相术”黑幕揭秘136-159
  • 一、江湖生意中的“经”136-142
  • (一) 游经136-137
  • (二) 座子经137-138
  • (三) 哑经138
  • (四) 嘴子经138-139
  • (五) 带子经139-140
  • (六) 炝子经140
  • (七) 八岔子经140-141
  • (八) 撒经141-142
  • 二、惊门生意中的相面骗术142-147
  • (一) “活口子”142-143
  • (二) “五字诀”143-144
  • (三) 具体的相面算命骗术144-147
  • 1. “使双簧”144
  • 2. “小退皮”144-145
  • 3. “五音碑”145
  • 4. “敲托的”145
  • 5. “把簧”145-146
  • (1) “把现簧”145-146
  • (2) “自来簧”146
  • (3) “水火簧”146
  • (4) “地理簧”146
  • 6. “八面风”146-147
  • 三、实例举隅——仇瞎子算命看相147-151
  • 四、历史上的“江相派”151-158
  • (一) 发展始末151-152
  • (二) 成员及结构152
  • (三) 江湖黑话与道中规矩152-154
  • (四) “师门三宝”154-156
  • (五) “江相派”与“洪门会”156-158
  • 小结158-159
  • 第六章 民国时期各级政府取缔星相业的努力159-177
  • 一、民国前期的迷信问题概况159-160
  • 二、1928 年国民政府内政部《废除卜筮星相巫觋堪舆办法》的颁布160-161
  • 三、办法颁布后对各地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及实施效果161-176
  • (一) 南方地区161-174
  • 1. 上海市161-167
  • 2. 江苏省167-168
  • 3. 浙江省168-169
  • 4. 广东省169-173
  • 5. 安徽省173-174
  • (二) 北方地区174-176
  • 1. 河北省174-175
  • 2. 山东省175
  • 3. 其他175-176
  • 小结176-177
  • 第七章 民国时期引进之西方新相学177-228
  • 一、新相学概述177-180
  • (一) 新相学之界定177
  • (二) 新相学之原理177-178
  • (三) 西方相学之沿革178-179
  • 1. 印度相学178
  • 2. 泰西相学178-179
  • (四) 中国传统相学与新相学之不同点179-180
  • 1. 命运与习性179
  • 2. 经验与科学179-180
  • 3. 决定与辅助180
  • 二、新相学中流行之学说180-185
  • (一) “四质”之说180-185
  • 1. “四质”之人的外貌与性情特征180-183
  • (1) 多血质180-181
  • (2) 胆汁质181
  • (3) 神经质181-182
  • (4) 粘液质182-183
  • 2. “四质”与婚姻之关系183-185
  • (二) “心能体能”之说185
  • 三、新相学中的分支185-208
  • (一) 面相学185-190
  • 1. 起源概述185-186
  • 2. 面相与性格186-190
  • (1) 拉蒙氏的研究186-188
  • (2) 得兰泼的研究188
  • (3) 钱字温的应用188-189
  • (4) 实例举隅189-190
  • (二) 手相学190-202
  • 1. 中西手相学之比较190-192
  • 2. 西方手相法概述192-197
  • (1) 手形192
  • (2) 手指192-193
  • (3) 指节193
  • (4) 掌峰193-195
  • (5) 掌纹195-197
  • 3. 从手势看性格197-198
  • 4. 手相与健康198-200
  • (1) 掌纹199-200
  • (2) 指形与血色200
  • 5. 英伦手话会200-202
  • (三) 骨相学202-205
  • 1. 加尔的头盖骨相学说202-204
  • 2. 科学的骨相术204-205
  • (四) 唇相学205-206
  • 1. 唇的形状205-206
  • 2. 唇的纹路206
  • 3. 唇的动作206
  • (五) 齿相学206-207
  • (六) 足相学207-208
  • 四、新相学与各学科之关系208-217
  • (一) 新相学与西医208-211
  • 1. 概述208
  • 2. 人相与病症208-211
  • (1) 头部208-209
  • (2) 面部209-211
  • (二) 新相学与心理学211-217
  • 1. 心理学家对相学的研究211-212
  • 2. 人相、行为与心理212-214
  • (1) 情绪的反应213
  • (2) 习惯性表情213-214
  • (3) 特殊情境中的反应214
  • 3. “看相识人”与心理214-217
  • 五、新相学与职业之关系——孛拉克福新相术217-227
  • (一) 面形与职业217-220
  • 1. 正面形217-218
  • (1) 三角形面217
  • (2) 方形面217-218
  • (3) 圆形面218
  • (4) 其他218
  • 2. 侧面形218-220
  • (1) 凸面与凹面218-219
  • (2) 上凸下凹面与上凹下凸面219-220
  • (3) 平面220
  • (二) 发肤肌肉与职业220-222
  • 1. 发肤特性与职业220-221
  • 2. 肌肉特性与职业221-222
  • (三) 阴性阳性者之特性与职业222-227
  • 1. 阳性者之特性与职业222-223
  • 2. 阴性者之特性与职业223
  • 3、阴阳性身体及性情差异对照223-227
  • 小结227-228
  • 附录228-242
  • 附录一:《民国出版部分相书一览表》228-231
  • 附录二:《中国相术流年运气部位一览表》231-234
  • 附录三:《中国相人判事一览表》234-238
  • 附录四:相学中常见之图238-242
  • 参考文献242-255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255-256
  • 后记256-257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雁天;身体构建与社会变迁:关于手的象征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867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867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0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