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与成效的平衡:民国中期广州基督教青年会救济事业特点
本文关键词:博爱与成效的平衡:民国中期广州基督教青年会救济事业特点
更多相关文章: 广州基督教青年会 救济事业 特点 方针 方式 经费
【摘要】: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在民国中期形成了其救济事业的独有特点。在救济方针上,以协助其他组织活动为基本方式,但也会因社会需要独担大任;在救济方式上,主要是发挥特长,借助多方资源量度而行;在赈济经费上,多以临时筹募为主,并将捐款透明化。广州青年会救济事业特点显示了其作为组织发展的成熟性,即不仅能很好地平衡其使命价值与发展目标间的关系,而且能扬己所长,既在灾难中彰显出组织精神,将救济区域推向全国,又在结果上兼顾到资源优势、实际效益,最终使青年会实施的救济事业实现了博爱与成效的平衡。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广州基督教青年会 救济事业 特点 方针 方式 经费
【基金】:广东省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世界史学科建设》
【分类号】:B977
【正文快照】: 广州基督教青年会成立于1909年,是民国时期当地影响力甚大的一个民间组织,因实施“德智体群”四育而兼具宗教与世俗双重特性。它不仅据有广州最大也是最先进的公共活动场所,而且拥有广泛的以社会中上层人士为主要会员的人群,同时还富有直接来自于北美协会指导的现代组织制度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范彬;;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民国社会救济特点论述[J];黑龙江史志;2009年12期
2 朱英;戊戌时期民间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J];江汉论坛;1999年11期
3 任云兰;;传教士与中国救济理念的近代化[J];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五一;;明清会社研究综述[J];安徽史学;2008年02期
2 刘秀君;;近年来民国慈善事业史研究述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3 党洁;;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与抗战时期难童救济[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黄庆庆;;近五年来民国社会救济史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5 罗国亮;;新中国减灾60年[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6 姜燕;;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滞后的社会学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李静;;基于制度文化的视角:慈善发展之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刘森;;建国后政府对慈善事业的认识及实践考察[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9 王春;颜素珍;;“二次哺乳”:慈善参与主体关系的新解读——以N市慈善总会为个案[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10 郎元智;;近代东北灾荒史研究:综述与展望[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小绿;;论平民慈善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与对策——基于温州的调查和思考[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2 朱浒;;“丁戊奇荒”对江南的冲击及地方社会之反应——兼论光绪二年江南士绅苏北赈灾行动的性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洁;大学捐赠基金运作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荣臻;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韩颖;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吕旭峰;我国教育捐赠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孙志丽;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陈明华;民国新宗教的制度化成长[D];复旦大学;2010年
7 潘奇;企业慈善捐赠的形成机制及其价值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荆杰;近代中国东北慈善救济事业研究(1861-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戚小村;公益伦理略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杨守金;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佳卉;我国慈善组织法律规制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孙岳楠;儒家仁爱观与我国公民的慈善意识养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雪峰;山东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刘子贺;我国企业慈善行为的伦理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梁晓军;广西慈善组织的能力建设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萍;建设中国特色慈善文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韩宝磊;我国慈善组织筹资方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文丽;当代大学生慈善价值观的培育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天舒;我国慈善事业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竹君;南京国民政府社会福利立法初探[J];民国档案;2005年01期
2 蔡开松;湖南保卫局述论[J];近代史研究;1990年01期
3 蔡勤禹;民国社会救济行政体制的演变[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朱汉国;民国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态势及其特征[J];史学月刊;2003年11期
5 董根明;从“重养轻教"到“救人救彻”——清末民国时期社会福利观念的演化[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5期
6 牛林豪;论民国社会救济中的传统因素[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永廷;论当代西方国家思想道德教育方法[J];学术研究;2000年03期
2 孙悟湖;元代宗教文化的特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马忠杰;;伊斯兰经济思想浅说[J];中国穆斯林;2011年02期
4 罗桑开珠;略论新时期的藏传佛教及其特点[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李裕民;;五台山佛教繁峙金石篇前言[J];沧桑;2008年04期
6 邓云;刘婷婷;;试论抗战期间基督教青年会的青年救助[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7 杨桂萍;中国穆斯林新文化运动[J];回族研究;1999年04期
8 胡锐;;试论道教庙会的发展及特点[J];宗教学研究;2005年04期
9 张畅;;浅论图腾崇拜的特点及影响——兼论图腾崇拜向祖先崇拜的演变[J];创新;2007年06期
10 陈超;西方科学家信教问题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永胜;陆丽青;梁恒豪;;冯特的宗教心理学思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汤其领;徐淮道家文化的形成及其在汉代的传播[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倩;试论国家神道及其特点[D];山东大学;2007年
2 马俊红;试析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中观思想[D];西藏民族学院;2007年
3 李银霞;西夏石窟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沈文洁;藏传佛教宗派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其对西藏社会历史的影响[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5 卢海标;广州基督教青年会的“四育”活动和国难服务述评[D];广州大学;2007年
6 贾维康;陈朝竹林禅派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7 彭文奉;佛经汉译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8年
8 赵延东;当前快速传播的农村宗教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闫翠翠;狄邦就烈在登州活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国辉;清末洋教传入对东北社会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01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01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