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原始佛教地理思想及思维模式探析

发布时间:2017-09-27 12:00

  本文关键词:原始佛教地理思想及思维模式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原始佛教 地理思想 思维模式


【摘要】:原始佛教是佛教发展的最初阶段,该阶段的教理、戒律等内容为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阿含经》为主的总计三十余篇经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佛教的地理思想。这些经文涉及佛家有关世界构成、演化的思想。总体而言,佛家地理思想的特征在于其宗教性,这不同于中国古代地理思想的政治性。究其原因,思维模式是关键因素。随着佛教的东传,佛家地理思想中的一些概念,如"世界"、"三界"等概念逐渐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而具有了普世意义。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关键词】原始佛教 地理思想 思维模式
【分类号】:B949
【正文快照】: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在与古印度诸多意识形态的斗争、交流的过程中最终形成,共经历了大约1800年[1](P52),一直到公元十二三世纪1。从发展过程上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几个阶段,原始佛教是佛教发展最初也是极为重要的阶段。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紫华;原始思维与印度美学的不解之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王博识;;老子与原始佛教哲学思想比较[J];南亚研究;2011年02期

3 李馨宇;孙晶;;试析中印思维模式的特点——兼论东西方文明影响的差异[J];南亚研究季刊;2011年02期

4 曹玉涛,韦留柱,杨仁忠;直觉思维:印度佛学中国化的认识论基础[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5 姚卫群;;印度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思维初探[J];南亚研究;1989年04期

6 姚卫群;;古代印度人的思维方法初探[J];南亚研究季刊;1990年04期

7 吕建福;佛教世界观对中国古代地理中心观念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高颖;;原始佛教的心理思想[J];宗教学研究;2007年01期

9 赖永海;;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01期

10 方立天;中印佛教思维方式之比较[J];哲学研究;198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J];蒲松龄研究;2006年02期

2 邹林珊;;以佛教法相解析孟子心性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金小方;试论佛教的生命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李昌舒;;自然与自由——论慧能之自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张勇;;诗情与道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郭淑新;;慧远的“因果报应”论新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牛延锋;胡东东;;论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佛教净土宗的作用[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姚卫群;佛教的有为法与无为法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薛克翘;;论加比尔的宗教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姚卫群;;《成唯识论》中的唯识空观及其对“外道”的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学愚;;佛学模式转换:“无我”与“如来藏”[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赖品超;;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佛教对现代科学及基督宗教的回应[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胜;;全球化视角下省察中国近代佛教人世思想及其现代启示[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志刚;;共建和谐世界的“中国经验”——中国前辈学者探索成果评述[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5 程群;;“随自意三昧”及其当代意义[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袁牧;单德启;;当代汉地佛教建筑现代化初探——以安徽九华山为例[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C];2008年

7 刘邦凡;唐歆;宋茜;;简论近代以来的我国因明教学[A];第一次南开逻辑学专业学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陈立明;;宗教的公共性及其社会治理创新[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8集)[C];2014年

9 侯传文;;佛经文学性引论[A];东方丛刊(1993年第4辑 总第七辑)[C];199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稂荻;无尽的现象圆融[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振华;见心与践心—罗汝芳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陆军;五世达赖喇嘛政教地位的确立[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贾国宝;传统僧人文学近代以来的转型[D];复旦大学;2011年

9 觉醒;人间佛教的新形式[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林晓光;王融与永明时代[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婕;青岛市宗教园林历史文化内涵及环境特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吉;契嵩孝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理治;佛性的沉浮[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姿燕;瑜伽对藏、汉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刘王璐;宁玛派大圆满法与禅宗思想之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訾翠霞;中国佛教孝思想的特质及现实意义[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荣梅;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游云会;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罗福明;虚云大师禅学思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光卫;论《西游记》的八十一难[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邬q;;中国古代哲学中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的十大特点[J];河北学刊;2008年03期

2 张岱年;论老子的本体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萧鉀父,郭齐勇;佛教哲学研究的现代化——读方立天同志新著《佛教哲学》[J];中国图书评论;1987年03期

2 魏道儒;;四《阿含》中的“缘起”和“无常”学说[J];南亚研究;1987年01期

3 李海波;;佛教的慈善事业和生命关怀[J];法音;2009年08期

4 张力力;原始佛教的“无我”论与“十四无记”[J];五台山研究;1994年04期

5 蔡惠明;;原始佛教的缘起观[J];法音;1990年05期

6 邱高兴,费东佐;原始佛教“因缘”义考察——以四《阿含经》为中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7 朱晓兰;;中国印度学总书目(港台及其他国家补)[J];南亚研究;2008年01期

8 余树苹;;自净其心——关于印度原始佛教的解脱理论[J];兰州学刊;2009年09期

9 演觉法师;;世界佛教大家庭的共同语言——佛教音乐——兼谈佛教音乐的历史与未来[J];佛教文化;2009年02期

10 萧贞贞;;从佛教谈现代的环保[J];浙江学刊;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霍旭初;;龟兹石窟“佛受九罪报”壁画及相关问题研究[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2 蔡明田;;佛教的生死观[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实习记者 张明禄 夏德美;食素和尚 酒肉和尚为何同时存在[N];北京科技报;2005年

2 温金玉;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N];中国民族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谢颖;一叶一世界[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温金玉;行进中的中国禅宗[N];中国民族报;2006年

5 宗教所 杨曾文;在学习中研究 在研究中写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段玉明;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关系略说[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杨曾文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全集》的出版大大充实了近现代佛教史的研究资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毛万宝;头衔·笔名·通稿[N];美术报;2008年

9 吴艳;天宁寺大佛:信仰与艺术的结合[N];中国民族报;2007年

10 ;昙曜五窟[N];大同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哈磊;四念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杨荔薇;原始佛教“正法律”的法理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阮氏秋月(释如月);当代中、越佛教尼众僧团异同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孝容;佛教女性观源流源流辨析[D];四川大学;2004年

5 丁文慧;佛教性空思想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高颖;《大毗婆沙论》的修心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吴之清;贝叶上的傣族文明[D];四川大学;2006年

8 刀吉仁青;藏传佛教文献中的佛性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启渊;原始佛教的架构[D];海南大学;2010年

2 李娜;原始佛教“无我”思想再讨论[D];山东大学;2013年

3 赵娜;唐玄宗时期的佛教法术现象探析[D];西北大学;2008年

4 扎西平措;论佛教文化中的四大法印[D];西藏大学;2009年

5 董静;五念门与信心救赎[D];西南大学;2009年

6 稂荻;《阿毗达磨俱舍论》中的“无我”思想[D];吉林大学;2007年

7 陈氏玉霜(释勇莲);道宣律师与四分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樊旭琴;生活禅理念及其当代实践[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王荣益;禅宗发展的唯识学背景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10 冯s,

本文编号:929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29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9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