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论公民宗教的共和基石

发布时间:2017-10-08 00:30

  本文关键词:论公民宗教的共和基石


  更多相关文章: 贝拉 公民宗教 共和主义 个人主义 好社会


【摘要】:自1967年贝拉提出公民宗教理论,国内外针对该理论展开的讨论和解读也随之而来。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不少学者对理论产生误解。出现较多的批评就是公民宗教作为政治决策的支持者,为既有政权提供合法化辩解。贝拉也曾因此对公民宗教理论失去信心,弃用这一概念。作为公民宗教的双重维度,《圣经》神话式隐喻和共和美德缺一不可。公民宗教既与美国富有神话色彩的历史相连,又是着眼于现世问题的。它是尘世之人与上帝订立圣约的表现,将对国家的感情与对上帝的崇拜结合起来,是爱国主义的最高体现;它也扎根于美国现实,在共和精神中萌芽而生,,于危急时刻拯救共和精神,重塑公民德性。美国特定历史背景造成个人主义的强盛发展,美国梦与个人主义结合又在当代变幻出新形式。贝拉注意到日益膨胀的个人主义吞噬公民公共参与精神,破坏美利坚的共和主义根基。不恰当的自由追求湮没了共和精神,程序共和将美利坚引上腐败之路,所以贝拉想到利用公民宗教唤起美国公民内心的德性。共和主义需要公民宗教提醒世人关注价值意义,放弃利益为先的个人主义观念,将自由重新纳入共和主义,培育“公民性”,使构建“好社会”成为可能。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公民宗教的两大维度和公民宗教本于共和、救赎共和的特点,论证公民宗教理论的“好社会”构想何以可能,并挖掘中国的公民宗教,希望以此拓宽对贝拉公民宗教理论的研究视野。 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写作目的、意义,并梳理文献,提出本文的研究主题;第二部分解读公民宗教的双重维度——《圣经》神话式隐喻和罗马共和美德,并说明本文研究共和主义维度的原因;第三部分分析共和主义与公民宗教之间的关系——公民宗教在共和主义中生发,并能够在共和国腐败的危急时刻实现对共和主义的救赎;第四部分探析贝拉的公民宗教理论构想,解读公民宗教以何种方式在救赎共和主义的基础上完成构建“好社会”理想型的目标;第五部分着重分析公民宗教遭受误解的原因,并对建构中国的公民宗教进行可行性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和讨论。
【关键词】:贝拉 公民宗教 共和主义 个人主义 好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第1章 绪论10-20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0-12
  • 1.1.1 研究目的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公民宗教研究现状12-18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3-18
  • 1.3 研究框架18-20
  • 1.3.1 研究框架18
  • 1.3.2 研究方法18
  • 1.3.3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18-20
  • 第2章 公民宗教的双重维度20-26
  • 2.1 概念的提出:何为公民宗教?20-21
  • 2.2 公民宗教的神圣性基础21-22
  • 2.3 公民宗教的共和内涵22-23
  • 2.4 公民宗教理论的理想社会模型23-25
  • 2.5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本于共和,救赎共和:公民宗教与共和主义26-40
  • 3.1 共和主义和个人主义:当代美国政治的现实冲突26-32
  • 3.1.1 美国的民主共和传统26-28
  • 3.1.2 “美国梦”和个人主义的亲和28-29
  • 3.1.3 个人主义的分化和发展29-32
  • 3.2 个人主义的极端扩张:走向程序共和32-36
  • 3.2.1 极端个人主义的产生原因32-34
  • 3.2.2 政府膨胀与自由异化34-35
  • 3.2.3 程序共和:无可避免的现实35-36
  • 3.3 重返美德:公民宗教的政治救赎36-38
  • 3.3.1 将自由主义纳入共和主义36-37
  • 3.3.2 共和主义的“好社会”37-38
  • 3.4 本章小结38-40
  • 第4章 从公民宗教到“好社会”40-50
  • 4.1 超越宗教的“公民宗教”40-44
  • 4.1.1 公民宗教的整合性40-41
  • 4.1.2 公民宗教的超越性41-42
  • 4.1.3 公民宗教的公共性42-43
  • 4.1.4 公民宗教的国族性43-44
  • 4.2 公民宗教型塑“心灵的习性”44-47
  • 4.2.1 何为“心灵的习性”?45-46
  • 4.2.2 重建聚合性文化46-47
  • 4.3 构建一个“好社会”47-49
  • 4.3.1 “好社会”需要“好制度”47-48
  • 4.3.2 “好制度”形塑“好公民”48
  • 4.3.3 “好公民”唤醒“心灵的习性”48-49
  • 4.4 本章小结49-50
  • 第5章 公民宗教的现实意义50-57
  • 5.1 被误读的“公民宗教”50-51
  • 5.1.1 公民宗教还是公民德性?50-51
  • 5.1.2 学界的批判与误解51
  • 5.2 公民宗教在中国51-56
  • 5.2.1 公民宗教与儒教的复兴51-53
  • 5.2.2 公民宗教对国民性的矫正53-54
  • 5.2.3 挖掘“中国德性”54-56
  • 5.4 本章小结56-57
  • 结论与讨论57-58
  • 参考文献58-6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64-65
  • 致谢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凤岗;;对于儒教之为教的社会学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高师宁;贝拉的宗教进化论与公民宗教说[J];世界宗教资料;1994年03期

3 哲新;试析美国的公民宗教[J];学习与探索;1996年04期

4 陈勇;;公民宗教论综述[J];原道;2006年00期

5 罗伯特·贝拉;陈勇;;美国的公民宗教[J];原道;2006年00期



本文编号:9909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909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3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