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入渗过程中大肠杆菌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规律研究
本文关键词:河水入渗过程中大肠杆菌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规律研究 出处:《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地表水体微生物污染越来越严峻,这将对傍河取水的地下水水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亟需对河床渗滤作用下病原微生物的衰减进行研究。大肠杆菌作为病原微生物的一种,对人体具有一定程度的致病性。通过对吉林省松原市卡拉店傍河水源地河岸入渗带河水及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及测试,发现河水样品中大肠杆菌浓度严重超标,而地下水样品中大肠杆菌浓度尽管明显低于河水样品,但仍有部分水井被检出。现有研究对河水入渗过程中大肠杆菌的迁移机制及迁移规律尚不明确,因此亟需对其进行探索以期更好地为傍河取水方案设计与优化开采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松花江傍河取水水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示范》为依托,选取松原市卡拉店傍河水源地为研究区。采集河岸入渗带河水及地下水样品,测试并分析其大肠杆菌浓度,总结河水入渗过程中大肠杆菌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变化特征。通过静态吸附以及动态土柱模拟实验,探究岩性、温度、p H以及离子强度对大肠杆菌吸附特征的影响,探明不同温度以及水力梯度条件下河水入渗过程中大肠杆菌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规律。通过数学模拟,对不同水力梯度及河水大肠杆菌浓度条件下大肠杆菌的迁移规律进行预测,进而为傍河水源地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沿着河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流方向上,河岸入渗带大肠杆菌浓度总体呈降低趋势,去除率大于96%。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介质岩性、水环境温度、p H和离子强度均会对大肠杆菌的吸附产生影响。各岩性介质对大肠杆菌的吸附速率及平衡吸附量大小关系为:壤质砂土少砾质土多砾质土;各实验条件下壤质砂土对大肠杆菌的吸附速率及平衡吸附量大小关系为:12℃8℃4℃;近中性(p H=7)偏酸性(p H=5)偏碱性(p H=9);高离子强度(EC=27000μs/cm)中间离子强度(EC=2700μs/cm)低离子强度(EC=270μs/cm)。吸附平衡时间为90min,吸附动力学特征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平衡吸附量在164-209MPN/g之间,吸附热力学特征符合Henry模型。动态土柱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河水入渗过程中含水介质对大肠杆菌有较好的去除作用。以距入水口50cm(模拟场地与河流距离10m)为例,各流速及温度条件下大肠杆菌的去除率达97.06-99.92%。大肠杆菌的去除率随迁移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在4℃条件下,大肠杆菌的迁移距离与去除率符合较好的对数关系,其滞留机制包括过滤和吸附,且发生在介质表面的截滤作用较强。过滤和吸附作用的强度均受岩性和流速的共同影响。含水介质颗粒越小,流速越小,过滤和吸附作用越强,大肠杆菌的去除率越大。在其它温度(8℃和12℃)条件下,大肠杆菌的去除率随迁移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但不符合对数关系。这是由于在该温度条件下大肠杆菌滞留机制除了过滤、吸附作用还包括生长衰亡作用。同时,温度越高,大肠杆菌的衰亡速率越快,含水介质的吸附能力越强,大肠杆菌的去除率越大。数学模拟结果表明,河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梯度以及河水中大肠杆菌浓度均会对大肠杆菌的迁移规律造成影响。水力梯度越大、河水中大肠杆菌浓度越高,地下水中大肠杆菌浓度越大,大肠杆菌的迁移距离越远。当水力梯度为20%,河水中大肠杆菌浓度为2500MPN/100m L时,大肠杆菌的迁移距离可达7m左右。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骥,张焱,张红梅,孙良田;振动采油中地层饱和多孔介质波动规律研究的新方法[J];石油钻采工艺;2000年04期
2 凌道盛;房志辉;单振东;;单层饱和多孔介质一维瞬态响应半解析解[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3 赵成刚,高福平,,曾巧玲;波从单相介质向两相饱和多孔介质入射耗能时在交界面上的反射与透射[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6年S1期
4 赵成刚,高福平,崔杰;波在饱和多孔介质与弹性固体介质交界面上的界面效应[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1期
5 李向约;李向维;;饱和多孔介质的热固结理论[J];固体力学学报;1990年04期
6 韩鹏;王雪婷;;不同环境因子对纳米二氧化钛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迁移持留行为的影响[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3年03期
7 李伟华;刘清华;赵成刚;;饱和多孔介质三维时域黏弹性人工边界与动力反应分析的显式有限元法[J];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10期
8 胡俊栋;鞠莉;寇小明;王学军;金妍;;几种物理因素对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在有机质存在条件下的饱和多孔介质中迁移持留行为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10期
9 徐炎兵;梅涛;李幻;陈盼;;DNAPL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规律及数值模拟[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9年02期
10 孙慧敏;殷宪强;王益权;;pH对粘土矿物胶体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运移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卢梦凯;张洪武;郑勇刚;;饱和多孔介质接触分析的两相物质点法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2 王华青;田家勇;;流体饱和多孔介质的声弹性理论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徐曾和;徐小荷;;饱和多孔介质孔隙变形的有效应力定理Ⅰ-微孔洞模型[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4 张洪武;;非饱和多孔介质动力应变局部化数值模拟[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5 祝彦知;仲政;;正交各向异性含液饱和多孔介质三维黏弹性动力分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占芳;冯晓伟;;饱和多孔介质中的应变局部化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徐曾和;徐小荷;;饱和多孔介质孔隙和骨架变形的有效应力定理[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鲲鹏;基于物质点方法饱和多孔介质动力学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李保忠;非饱和多孔介质中波的传播[D];浙江大学;2007年
3 刘颖;冲击载荷作用下含液饱和多孔介质中应力波传播问题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4 贺英;流体饱和多孔介质弹性波方程正反演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波阳;饱和多孔介质动力分析的耦合双域物质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雨鹭;钒与土壤胶体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及交互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徐召;非饱和多孔介质中深埋圆柱形洞室的瞬态动力响应[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赵雷;饱和多孔介质内多组分非水相有机物溶解传递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5 姚舜译;大肠杆菌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过程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6 姜雪辉;纳米污染物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及对Cu~(2+)运移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张雪;河水入渗过程中大肠杆菌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8 房志辉;单层饱和多孔介质一维瞬态响应半解析解[D];浙江大学;2011年
9 王筠;非饱和多孔介质一维瞬态响应半解析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张飞霞;一类单层饱和多孔介质问题一维瞬态响应精确解[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25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25288.html

